Page 57 - Vol.16
P. 57
Tech
Notes
技術專文
The Study of
前言 文獻回顧 性、寄主、危害方式。預防是以抗
Pest Prevention 病選種、種植區域、時期、施肥與
水分管理、田間衛生管理等方式達
工業廠區綠帶的規劃需考量人的使 植物病害主要是由真菌性(霉)、 到預防目的。觀察與監測包含對於
細菌性、濾過性病菌等所造成,其
植物本身的生長情形監測與建立病
用空間強度及強調生態空間的連續
Methods in Landscape 性,人使用空間強度高之綠帶應以 中約有 80% 屬於真菌所引起。細 蟲草害預警系統、設立害蟲的費洛
Gardening of TSMC
菌性疾病多數屬於桿菌,是從植物
蒙、黏板監測與誘殺。治療方式採
景觀綠美化來設計;而使用空間強
度低之綠帶應導入以生態綠化及生 體的傷口、修剪、砍傷、插枝等的 用生物、化學、及相關資材統合運
物多樣性為主之設計。工業廠區的 切口,或是氣孔、水孔、莖幹、蜜 用。平時隨時更新調整管理模式,
綠化主要能提供人員更舒適的工作 腺等進入植物體。病毒從植物表皮 從座談、講習、及技術研會、指導
細胞傷口或微管組織侵入,傳播方
環境,良好的景觀綠化能提升員工 手冊認識最新技術,記錄植栽生長
式可能由植物體接觸傳播、媒介
們生理、心理上的舒適感,進而增 記錄,動態性調整更新管理策略
進工作的生產力 [5] ,以台積電為 (蚜蟲、蝨、樁象、介殼蟲)傳播、 [8] 。
種子傳播、土壤傳播 [2] 。
例,除辦公區及無塵室之外,擁有
佔地面積 25% 以上的生態景觀綠 蟲害主要為害方式為咀嚼式或刺吸
地與垂直綠化面積。 式為主,如蝗蟲、金龜子、介殼蟲、
小菜蛾主要取食葉部;蠹蟲、天牛
廠區室內植生牆造景及擺放能淨化 現地調查方法
主要為害莖或枝幹部位;螟蛾、薊
空氣的植栽,對於改善空氣品質、
馬為害果實;切根蟲、線蟲、根蟎
抒解人員工作壓力有正面的效果。
為害根部。除直接為害,另外還有
廠區室外空間設置了生態池、生態 本文針對台積電竹科、中科、南科
藉著傳染病為媒介的間接為害方
河道及空中花園等多樣的生態綠 之廠區,研究包括:F2&5、F3、
式,如介殼蟲、蚜蟲、木蝨誘發煤
化,除了能提供週邊生物一個棲息 F7、F8、F12P1、F12P4 & P6、
煙病,其他如蚜蟲 - 毒素病、柑橘
的園地、豐富廠區動植物的生命樣 F15、F6、F14P1、F14P3 及
木蝨 - 柑橘黃龍病、薊馬 - 番茄捲
態,藉由建築物與自然環境的相互 [2] F14P5 & P6 等共計 11 個廠區,
葉病毒 等傳播植物病原。
融合,維繫著人與自然的關係。 主要係對於廠區內外之景觀維護乃
病 蟲 害 整 合 管 理 (Integrated Pest 至於植栽病蟲害,進行詳實之現地
然而舒適的景觀是需要適當的維
Management, 簡 稱 為 IPM) 是 植 勘查與調查紀錄。
左圖:大鄧伯-煤煙/ 中圖:落羽松-椿象/ 右圖:茄苳-天牛 護,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養分、
物健康管理最重要的項目,其基本
日照等條件相輔相成,這些條件若 調查方法與觀測時間如下所述。
原則為將有害生物的族群維持在經
有過與不及的情況,植物生理就會 濟危害基準之下,而非將其徹底除
失去平衡,而造成植物變得脆弱, 滅。儘量採用非化學製劑的防治方
容易受傳染性疾病菌侵害 [12] 。 法以降低有害生物族群。當藥劑的 調查方法
台積電景觀病蟲害抑制工法探討 本研究以台積電竹科、中科及南科 應用已無可避免時,應慎選藥劑, 以生態調查之普查法(定性分析)
降低其對有益生物、人類及環境的
[10]
11 個廠區進行植栽病蟲害之現況
影響 [7] 。 ,以日常維護管理人員,每日定
調查分析,並針對主要的病蟲害問 期巡視負責之景觀與植栽區域,拍
題提出防治之方法,以期營造生態 病蟲害整合管理流程包含病蟲草害 照紀錄植栽區域內之病蟲害出現的
景觀永續經營及增進員工身心健康 初期時的認知與診斷,判斷現地為 徵狀與植栽名稱以及比對圖鑑或送
在全球環保與健康意識抬頭,國人逐漸關注週遭自然環境與地球生態間的永續發展關係,並在全世界各大
之目的。 害之關鍵病蟲害,了解其生態習 請專家學者進行病徵判斷。
城市推動綠覆率之下,生態景觀維護管理將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將以台積電景觀維護為主軸,探
討景觀養護中病蟲害抑制工法,就現況調查,台積電 11 個廠區中病害共有 7 種,其中以煤煙病最高,病
害發生率為 30%,其次為白粉病,病害發生率為 27%。蟲害則以介殼蟲類發生率為 20% 最高,其次為
小白紋毒蛾 11% 與蚜蟲 10%,並針對主要的病蟲害提出建議防治之方法,以達到生態平衡的目的。
座右銘:
如 秀
合作並不代表全無衝突,
文│彭如秀│公共設施服務部│ 而是藉此管理衝突。
彭 J.H. Peng
56 NEW FAB ENGINEERING JOURNAL DECEMBER 2014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