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Vol.20
P. 99

The Interfacing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the


                    Connected




                    Person









                    人與智慧建築的互動







                    本研究以「互動性」去思考一個成功且被所有使用者接受的智慧建築應具備的元素,以及人與智慧建築分
                    別應扮演什麼角色。研究假設建築物為一個活的非自然生物體,並與人同樣有著基因組成,而一個完整且
                    成功的智慧建築,本質上應包括人的 DNA( 使用期望、操作技術、行動裝置 ) 與智慧建築的 DNA( 永續性、
                    建築物生命週期、操作便利性、設施可及性、資訊安全、人機介面標準化、基礎建設成本、設計施工標準、
                    ICT 系統整合、ICT 環境架構 ) 等二部分,也是決定智慧建築的成長演化是否健康的關鍵因素;因此本研究
                    首創提出「智慧建築 DNA」的概念,並在物業管理的前期規劃階段,針對智慧建築的使用構想與性能要求,
                    應由具備設計能力、物業管理、智慧建築的專家,將人與智慧建築的 DNA 進行類比設計,研究發現一則可
                    完整解密優化體質 DNA 設計與基因配對的假說,二則透過集合 ( 關鍵因素歸納分析 )、整合 (DNA 設計與
                    基因配對 )、融合 ( 智慧建築的成長演化 ) 不同階段的管理思維,規劃出智慧建築未來的發展藍圖,以利活
                    化智慧建築及附屬裝置,並符合智慧建築自我營運的管理模式,建構智慧建築新世代的標準。


                    文│鍾振武│公共設施服務部│


                    前言                                            智慧建築的發展是多個面向的,但智慧建築能否
                                                                  成功最主要的關鍵因素,其實就是打造一個與人
                                                                  「互動性強」的行為模式  圖一,也是促使人和智
                    檢視目前台灣地區在智慧建築的認證推廣與工作
                                                                  慧建築能相互融合最重要的因子。
                    執行上,開發商雖然扮演著智慧建築催生者的角
                    色,但研究發現以建築的投資成本與銷售獲利為
                    導向的開發商而言,其階段作為僅是確認有無提
                    供新建建築物智慧化裝置的基本配備,對於如何                         研究假說:人與智慧
                    讓使用者在新建建築物內,透過智慧建築及智慧                         建築的 DNA 配對關係
                    裝置的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希望促使人們能生
                    活得更舒適、更便利、更智慧、更省力的型態,
                    卻是無人聞問。                                       本研究參照 1865 年由高爾頓發表的優生學理



                                                                              智慧綠建築是全面向的,要以拓荒者的精神,充
                                                                          振 武  滿熱情、保持樂觀、堅持目標、不斷創新,建立
                                                                              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的最佳模式,創造資通訊技術
                                                                              的價值,達到智慧綠建築的極限。

                                                                         鍾 Chenwu Chung


                                                                              NEW FAB ENGINEERING JOURNAL          DECEMBER  2015  99
 繪圖/王菀柔、洪湘寧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