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Vol.20
P. 27

未來發展計劃
              圖十一、AHU 二氧化碳感測器獨立控制             圖十二、AHU 二氧化碳感測器整合節能控制


                  45Hz                             30Hz                        二氧化碳感測器自動偵錯功能
                  MAU       DDC                    MAU
                                                            DDC                二氧化碳感測於室內空調控制運用
                         AHU獨立管理
                        (最低需量控制)                          AHU獨立管理              越來越多,二氧化碳感測器的準確
                                                        (最低需量控制)
                                                                               性相對非常重要,除了每年的以手
                        CO2 控制參考點
                 靜壓                              靜壓       AHU01
                 控制       AHU01                  控制                            持式二氧化碳感測器進行比對、感
                                                                               測器二氧化碳濃度高於 1000ppm
                          AHU02                           AHU02                與 低於 400ppm 發出 警 訊外, 預
                                                                 CO2 控制參考點
                                                                               計依理想二氧化碳濃度控制狀態,
                          AHU03                           AHU03
                                                                               於 BAS 架構建立其自動偵錯能力,
                                                                               在室內二氧化碳感測器低於 AHU
                          AHU04                           AHU04
                                                                               風管出口二氧化碳感測器 100ppm
                          AHU05                           AHU05                (測量誤差)發出故障警訊,
                                                                               AHU 風管出口二氧化碳感測器低
                          AHU06                           AHU06                於 MAU 風管出口二氧化碳感測器
                                                                               50ppm(測量誤差)發出故障警
                  外氣調整風門    風管型二氧化碳感測器            外氣調整風門     風管型二氧化碳感測器
                                                                               訊,MAU 風管出口二氧化碳感測
                         一般運轉模式                        夜間與假日運轉模式
                                                                               器低於 400ppm 發出故障警訊,確
                                                                               保二氧化碳感測器能充分發揮其維
                                                                               護室內空氣品質的功能。
              圖十三、AHU 二氧化碳感測器獨立控制與節能管理控制空調耗量趨勢圖

                                                                               結論
                135                                   DP:  露點溫度    60  11.11
                                                     OA T:  外氣溫度
                123                                                55  10.11   ICT 在未來物聯網時代是相當重要
                              OA T: 28°C  MAU-DP
                113            DP: 24°C   14.5°C                   50  9.25    的核心技術,從歷史資料的收集到
                102                                                45  8.33    空調系統與感測器互連控制,透過
                 90            冰水耗能夜間8小時共省272RT                    40  7.41
                                 年省117,504元(120天)         34RT                 整合感測資訊結果能快速提早一步
                 79            風車耗電夜間8小時共省51.6kw                   35  6.48
                                  年省52,735元(365天)                              進行控制環境,提供舒適環境、良
                 68                                                30  5.55
                                                                               好的空氣品質、空調設備節能運
                 RT                                                Hz  CMS
                                                                               轉。而二氧化碳感測資訊在空調
                     0600  0900  1200  1500  1800  2100  2400  0300            整合應用於空氣品質是智慧化的開
                           單台40000CMH的MAU日夜變頻空調冰水負載變化曲線
                                  (外氣溫度與露點假設定定值)                               始,未來搭配門禁、體感、監視等
                                                                               感測元件技術,透過 BAS 開放式
                                                                               架構互聯控制將能進一步提升台積
                                                                               辦公建築空調系統在需量控制上的
              十一,以出口之二氧化碳感測器來                  直接將 MAU 運轉頻率調降至最低               能力,辦公建築之空調系統將越來
              控制各台 AHU 的混外氣比,在濃                30Hz,所有外氣調節風門控制到                越有智慧。
              度低時以最小風量供應外氣,在濃                  最小開度(10%-20% 依夜間值班
              度高時則提高混外氣比到設定最                   人數調整),當任何一台 AHU 出               參考文獻
              大風量,但於夜間各 AHU 出口二                口二氧化碳濃度再上升超過設定值                 [1]  王長春、張裕成,冷凍空調自動控制講
                                                                                  義,全華圖書,2011。
              氧化碳皆低濃度時,無法有效使                   時,再轉回出口二氧化碳感測器控                 [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中央監控系統
              MAU 降低至最小負載運轉(運轉                 制模式。                               及控制設備工程品質管理實務,2012。
                                                                               [3]  洪振雄,創新 ICT 科技邁向高值化綠色
              頻 率 約 45Hz), 現 在 透 過 ICT 技       根據上述節能控制模式調整,以單                    願景,中工高雄會刊,第 18 卷,第 4 期,
              術將各 DDC 的 AHU 風管出口二              台 212RT 40000CMH 的 MAU 為           2011。
                                                                               [4]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室內空氣質素管理
              氧化碳濃度資料傳遞至伺服器再                   例,在冰水耗能上每年能節省 11.7                 小組,辦公室及公眾場所室內空氣質素
              傳回各 DDC,當所有 AHU 出口二              萬元電費,風車耗能節省 5.2 萬元                 管理指引,2003。
                                                                               [5]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智慧建築評估手冊,
              氧化碳濃度低於設定值 (600ppm)              電費,所以,如 圖十三所示,單台                   2011。
              時,於假日與夜間進行 AHU 二氧                MAU 空調耗能電費每年可節省約                [6]  VAISALA 應用指南,借助精選技術优化
                                                                                  苛刻控制要求的通風系統 (DCV) 節能,
              化碳感測器整合節能控制  圖十二 ,               17 萬元。                             2013。



                                                                              NEW FAB ENGINEERING JOURNAL          DECEMBER  2015  27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