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Vol.16
P. 12

Tech
             Notes
             技術專文

                                                                             地的生態小島(滯洪池)以復育當                                                                                                          可規劃作為綠色教育的示範點,同
             圖十五、南科廠區滯洪池空拍圖                                                                                                          圖十八、生態渠道
                                                                             地環境,並讓員工親近自然。除此                                                                                                          時台積電早已透過精心規劃的參觀
                                                                             之外,更提出大膽的構想,規劃長                                                                                                          動線,讓訪客實際體驗從戶外景觀
                                                                             約八公里的主水道(動脈)連接六                                                                                                          的生態作法、回收水循環利用,到
                                                                             座滯洪池,以水道將生態池、人工                                                                                                          室內節能節水等設施。台積電也透
                                                                             濕地、以及穿越道路的生物廊道組                                                                                                          過出版「台積電的綠色行動」、
                                                                             成網絡系統,同時建立生態與水的                                                                                                          「台積電的綠色力量」等書分享執
                                                                             連續性 圖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                                                                                                       行 LEED 的寶貴經驗,以及推動一
                                                                                                                                                                                                      系列的講座,邀請同業與專家共同
                                                                                                                                                                                                      學習與分享經驗  圖十九 。期望園區
                                                                             氣候的連續性                                                                                                                   管理單位與各企業能參考台積電作
                                                                                                                                                                                                      法,更進一步推廣綠建築認證並與
                                                                             當在炎熱的夏天來到公園或林蔭
                                                                                                                                                                                                      環境教育結合,讓大家了解人與環
                                                                             道,通常感到涼風徐徐,身心舒暢,
                                                                                                                                                                                                      境是互依互存的關係,只有更多的
                                                                             但一旦走出綠地範圍來到沒有樹
                                                                                                                                                                                                      人願意身體力行來保護與恢復自然
                                                                             木遮蔭的馬路上,立刻感到熱氣襲
                                                                                                                                                                                                      環境,才能真正做到推展永續環境
                                                                             來,汗流浹背,這是因為白天時,
             圖十六、復育原生種植物的生態濕地                                                                                                                                                                         的目標。
                                                                             馬路或硬鋪面的表面溫度相當高,
                                                                             於是,馬路的熱阻隔了從綠地而來
                                                                             的涼爽空氣,在城市中也稱之為都
                                                                             市熱島效應,其實只要種植樹木與                                                                                                          結論
                                                                             周邊綠地形成帶狀連結,隔壁綠地
                                                                             的氣候就能連結到自家的用地,將
                                                                             綠地的冷空氣往自家方向導引,這                                                                                                          美 國 USGBC 協 會 於 2014 年 5 月
                                                                             樣的連結應與生態的連續性以及水                                                                                                          公布最新的全球 LEED 領先國,以
                                                                             的連續性整合設計,就可提升整體                                                                                                          通過認證綠建築的總樓地板面積作
                                                                             生態品質,目前這樣的做法與效果                                                                                                          為計算與比較基準,在全球 140 個
                                                                             已可經由科學儀器與模擬來證明,                                                                                                          參與 LEED 認證的國家中,台灣目
                                                                                                                                     圖十九、中華電信參訪台積電綠建築
                                                                             但尚待國內專家與學術單位進行更                                                                                                          前以 298 萬平方公尺名列全球第
                                                                             多的研究。                                                                                                                    五,其中台積電就佔了 158 萬平方
             圖十七、尊重小生物的龍骨水車                                                                                                                                                                           公尺,在企業社會責任與綠建築認
                                                                                                                                                                                                      證穩坐領頭羊的角色。台灣在綠建
                                                                             生活機能的連續性
                                                                                                                                                                                                      築的努力能被 USGBC 乃至全世界
                                                                             以上三者的連續性建立起來,這樣                                                                                                          所認可,是非常值得欣喜的成就。
                                                                             的網絡系統也會是最佳的行走與休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通過認證的建
                                                                             憩空間,以人行步道與腳踏車道連                                                                                                          築大多數仍是以單一基地、單棟建
                                                                             結這些空間,避免穿越性的交通並                                                                                                          築為主,要達到生態復育的效果,
                                                                             與車行動線保持距離,讓員工從廠                                                                                                          勢必要跳脫建築界線的思考範疇,
                                                                             區內到外都感覺在自然的環境下行                                                                                                          並在執行綠建築認證時,同時思考
                                                                             走與呼吸,這樣的關係正是生態基                                                                                                          建立生態網絡與連續性的可能性,
                                                                             盤所要達到的目標,即結合自然環                                                                                                          這需要各企業與管理單位共同合作
                                                                             境與人為環境,並在兩者間取得平                                         環境教育結合                           然成為推廣綠建築設計與生態復育                 方可達成。很高興看到台積電不但
                                                                             衡。                                                                                       的最佳場所。而經由綠建築認證之                 以打造綠色廠房為企業內部既定的
                                                                                                                                     台積電綠色行動                                                          政策,更以打造綠環境為企業目
                                                                             南科園區因地屬偏遠,園區本身即                                                                          建築因整體考量生態、環保、節能、
            式息息相關,從降雨、土壤滲透、                  南科園區開發前地勢較低,常因大                                                                                                                                          標,期許台積電結合綠建築設計與
                                                                             須提供完善的生活機能設施,並注                                                                          與健康,其所呈現的環境極具教育
            形成溪流而至海洋,不但牽動氣候                  雨而淹水,故多為蔗田,同時吸引                                                                                                          意義,並可成為絕佳的教學場域。                 認證的經驗,再次引發連鎖效應,
                                                                             重員工在園區內的生活。因此台積                                         曾與國內生態專家探討過推動綠建
            的變化,也孕育著無數的生命。人                  許多生物棲息。南科開發以後,雖                                                                                                                                          雕塑出一與自然共生的綠台灣。
                                                                             電提出活水計畫,以復育園區整體                                         築與生態復育的困難,最終的結論                  新竹科學園區因其交通便利性帶來
            工對自然土地的開發往往切斷了這                  然解決了淹水的問題,但缺乏整體
                                                                             生態環境為目標,同時南科也是最                                         都是要從教育落實,不只是學校的                  許多參觀的客戶、專家學者、學校
            樣的循環模式,大面積的硬鋪面以                  的生態復育規劃,台積電在台南科                 早進行 LEED-ND 可行性評估的園                                     教育,更應擴展至各個層面,確實                  團體等,非常適合成為以教育為
            及下水道系統,更造成大地保水能                  學園區提出活水計畫的構想,希望                 區,顯示南科的潛力與活力,依此                                         讓所謂的「觀念」成為生活中實際                  特色的教育綠園區。其中台積電                  參考文獻
            力下降,也是造成生態破壞與淹水                  回復南科開發前的自然生態。構想                 精神應可將南科打造為兼顧生產、                                         的「經驗」。科學園區因具有較寬                  竹科廠的十二廠均已取得綠建築認                 [1]  林憲德,“城鄉生態”,詹氏書局,
            的主因。                             包含在廠區周圍設計類似像人工溼                 員工生活與生態的生活綠園區。                                          廣基地與較多數量綠地的優勢,自                  證,且分布在竹科內不同的位置,                    2003。



            12                                                                                                                                                                                        NEW FAB ENGINEERING JOURNAL          DECEMBER 2014  13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