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Vol.40
P. 54
Tech
Notes
技術專文
5. 結論
總結上述改善心得,並分成「生物馴養」、「系統運
轉」、「宿疾改善」三方面說明。在生物馴養部分,植種
取泥位置要以活性較佳的污泥沉澱槽為主,可先以廠區廢
水與植種污泥進行去除率實驗,確保植種污泥有處理效果
。在系統運轉部分,依據文獻建議及實際操作經驗,定義
出雙氧水濃度、pH、溶氧、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碳氮比
、食微比等六項生長關鍵指標,營造合適環境可縮短馴養
期,讓系統更加穩定,此外可就地取材利用高階製程有機
廢水作為脫硝反應碳源,取代外購甲醇、葡萄糖或異丙醇
等化學品。在宿疾改善部分,依運轉經驗提出冒泡因應對
策,短期解法能避免災害擴大,長期解法則是改善系統體
質,降低冒泡頻率,另外,薄膜生物反應器膜壓過高需先
判別問題後再對症下藥,薄膜阻塞可加強線上藥洗及提高
曝氣量因應,生物污泥過於黏稠應先提高污泥回流量,並
適時加大曝氣,方能解決問題。
先進製程廠區廢水生物處理系統運轉至今克服許多挑
戰,正朝向穩定運轉的目標前進,本文分享試車、運轉操
作等相關經驗,以期提供其他廠區運轉參考,惟氨氮去除
率尚有改善精進空間,後續仍待與各方專家們集思廣益,
提出更有效的改善方案。
參考文獻
[1] 翁煥廷,生物處理程序常見問題,工業區環保中心處理單元最適
化操作參數建立講習班,2015。
[2] 廖南維、劉偉裕、林志高,新穎厭氧氨氧化生物除氮技術動態,
中華技術,109期,頁134-143,2016。
[3] 范姜仁茂、莊連春、曾迪華、廖述良、游勝傑、梁德明,薄膜生
物反應器(MBR)於廢水處理之技術評析,工業污染防治,109期,
頁49-96,2009。
[4] 歐陽嶠暉,下水道工程學,長松文化公司,頁538-539,2001。
[5] 張聖雄、陳見財、陳良棟,廢水生物處理程序常見問題實務探討
,工業污染防治,97期,頁69-87,2006。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71 72 73 74
81 82 83 84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