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Vol.40
P. 51
4
10
3
5
8
7
6
2
9
1
18
15
16
17
11
19
14
13
12
27
22
21
28
23
24
25
30
26
38
39
32
33
31
40
36
37
34
35
變化,再決定排泥量增多或減少。 微生物生長關鍵指標,營造良好環境避免生物 。執行 29 20
上述改善措施後,目前曝氣槽冒泡次數由每月4到6次下降
RQ
MLSSm 至每月0到2次。
曝氣槽 薄膜生物反應器
Q (R+1)Q Q
MLSS=0 MLSS MLSS=0
Q : 流量/R : 回流比
RQxMLSSm=(R+1)QxMLSS
MLSSm=(R+1)/RxMLSS
圖10、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推估關係式
3.3.5 碳氮比(Carbon-Nitrogen ratio, C/N)
碳氮比為化學需氧量與總 氮的比例,是硝化脫硝
程序的重要指標,其中總 氮為氨氮與有機氮的總和。
當碳氮比大於5,分解有機物的好氧微生物將會是優勢 種
,此時硝化 幾乎不存在,必須等碳氮比小於3,硝化 所
比例才會上升。在脫硝反應中,需額外添加碳源使碳氮 圖11、曝氣槽冒泡照片
比大於4.5,脫硝反應才會順利進行。
定量添加消泡劑
短期解法
3.3.6 食微比(Food to Microorganism ratio, F/M) 增設漏液檢知帶
冒泡因應對策 定量添加除氧 素
食微比又稱為有機負荷,為每日流入曝氣槽的有機物 長期解法 活性碳開啟運轉
固定排泥
量與曝氣槽內污泥量的比值,活性污泥法的食微比會控制 定義微生物生長關鍵指標
在0.1~0.3kg COD/kg MLSS*day,計算公式如下:
圖12、冒泡因應對策
F/M=Q*COD/V*MLSS
Q=流入曝氣槽水量(m /day)
3
3.5 進流水化學需氧量過高因應對
COD=流入曝氣槽廢水化學需氧量濃度(mg/L)
V=曝氣槽體積(m ) 先進製程廠區AOR生物處理系統設計水量為800CMD
3
MLSS=曝氣槽中混合懸浮液固體濃度(mg/L) ,進流化學需氧量設計值為1,800mg/L,設計碳負荷為
1,440kg,因製程機台使用有機化學品用量大增,運轉後發
3.4 因應對 現高階製程有機廢水的化學需氧量濃度約在2,000~4,000
3.3.4 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Mixed Liquor Suspended mg/L之間,為避免碳負荷超過設計值,必須降低系統進流
Solids, MLSS) 系統運轉常面臨曝氣槽冒泡問題,如 圖11,大量含污 水量來因應,部份高階製程有機廢水將無法處理,放流外
泥的泡 由桶頂冒出至地面,導致現場環境 ,另外泡 排化學需氧量恐有超標風險(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廢水化學需
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為微生物數量指標,當系統單元
也會從抽氣風管吸入,風管內因此積水,抽氣量下降, 氧量納管標準為450mg/L)。
有薄膜生物反應器時,會將污泥提濃回流至無氧槽及曝氣
造成現場異味 散。探究原因可分為物化性泡 及生物性 先前章節曾提到,脫硝程序需在無氧環境下額外添加
槽,故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會比傳統活性污泥法高出許多
泡 兩種 ,物化性泡 主要由油脂或界面活性劑造成, 碳源,一般業界大多額外購 甲醇、葡萄糖或異丙醇等化
[5]
,一般來說曝氣槽的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會控制在6000~
經確認生物處理系統進流水無此問題;生物性泡 主因為 學品作為碳源添加,沒有加碳源時,進入無氧槽的硝酸鹽
8000mg/L,若在三倍回流量的情況下,薄膜生物反應器
微生物 , 原因可能為氧化性物質進入、未營造良 氮無法脫硝成氮氣,廢水放流的硝酸鹽氮有超標風險(南部
的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約會在8000~10000mg/L,其濃度
好生長環境、污泥 過高老化等。 科學工業園區廢水硝酸鹽氮納管標準為30mg/L),而廠區
關係式如 圖10所示。
分為兩部分說明改善作法,如 圖12,短期解法包括定 內的高階製程有機廢水含異丙醇,可視為現成碳源。因此
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可以透過排泥來控制,去除1.0kg
量添加消泡劑 制泡 產生,以及增設漏液檢知帶,冒泡 以AOR生物處理系統設計碳負荷1,440kg為依據,將多餘無
化學需氧量會產生0.3kg污泥, 除無氧槽及曝氣槽1%污
發生時立即採取應變措施。長期解法部份包括調勻槽定量 法處理的高階製程有機廢水泵送至SALIX生物處理系統無
泥內消耗後,即可得知污泥增生量理論值,實務操作上會
添加除氧 素以及活性碳開啟運轉,避免氧化性物質進入 氧槽作為碳源,如 圖13,避免未經處理的高階製程有機廢
先以理論值的50%當作排泥量,觀察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
生物槽;計算排泥量,每日固定排泥避免污泥老化;定義 水直接外排放流。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FACILITY JOURNAL 1 2 2 0 2 0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