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Vol.50
P. 103

TSMC/ Facility Published







                    前 言




                    近年來台灣電力供應型態的轉變及電網事故頻發,當台                       政府為使台電系統備轉容量率維持在需求面而推動包含
                    電面臨備轉容量不足時,科學園區將配合台電參與需量                       計畫性與臨時性減少用電措施、需量競價及用戶群代表
                    反應之緊急措施,協助降載度過用電尖峰。由於半導體                       等抑低尖峰作法,同時供給面亦推動調整歲修時程與火
                    廠的負載特性,無法隨意減少負載用電或避開用電尖峰                       力電廠提早併聯或延後除役等措施,並積極進行燃煤電
                    時段,故廠內最直接有效參與需量反應方式為啟動緊急                       廠汰舊換新為超超臨界發電機組。
                    發電機供電,抑低尖峰負載。但若在參與需量反應協助
                    降載期間,台電發生異常停電,則可能對廠內的供電穩                       2025 年的能源轉型將以達成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 20%
                    定性帶來衝擊,因此本研究透過分析限電降載時台電停                       為目標,政府規劃各類再生能源:太陽光電 20,000
                    電之情境,探討廠內保護電驛及發電機設定,進而研擬                       MW、風力發電 6,938 MW、地熱能 200 MW、生質能
                    限電降載時停電之應變對策,以期加速復電程序,使停                       813 MW、水力 2,150 MW 及燃料電池 60 MW。我國整
                    電對廠區帶來之衝擊降至最低。                                 體能源轉型路徑以逐步增加再生能源與燃氣發電,降低
                                                                   燃煤比例為發展方向,我國 2025 年能源發電結構配比
                                                                             [01]
                                                                   如圖2 所示     。

                                                                   但在擴大燃氣與再生能源設置之電源規劃下,電力系統
                                                                   將可能面臨間歇性再生能源大量併網、燃煤發電常態性
                    文獻探討
                                                                   降載及天然氣供氣穩定性之挑戰,為確保滿足用電需
                                                                   求,藉由發電機組彈性調度,俾提昇電力系統供電可靠
                                                                   度、強化電力系統供電韌性,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諸如
                    2.1  我國能源政策轉型探討                                「鴨子曲線」等挑戰,如圖3 所示。

                    近年來隨著 全球經濟成長與科技的進步,電力是現代
                    社會發展和生活的基礎,因為可靠的電力供給是企業
                                                                   2.2  需量反應之應用
                    營運的關鍵,也是帶給人類生活便利性的指標。各界
                    對於電力的需求日益增加,過度使用煤、石油等化石                        現今社會對於電力供給面的開源上,礙於環境評估、
                    燃料,使得周遭環境面臨重大的衝擊,雖因此投入核                        民眾抗爭種種因素,已比過去來的不易,全球紛紛從
                    能電廠的建設,來抑低火力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用戶端的電力需求量進行管理,此法方稱之為需求面
                    量,但在 311 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發生後,不僅核安                     管 理 (Demand-Side Management, DSM), 而 且 會
                    成為我國社會關注議題,民間對非核家園的渴望亦受                        因為各自不同的目標與需求,發展出獨特的需求面管
                    到高度討論。因此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過程中,如                        理方式,如圖4 所示。
                    何在確保能源穩定供應,又同時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
                    永續,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課題。                               西元 1979 年發生第二次能源危機,由於伊朗和伊拉
                                                                   克爆發戰爭,使中東情勢動盪不安,原油產量銳減,
                    目前台灣電力公司以備轉容量率用來衡量每日供電可                        導致油價在市場上飆升,物價也隨之上揚,此次能源
                    靠度的指標,備轉容量率定義為系統運轉淨尖峰供電                        危機發生於民國 68 年,我國也從當時開始實施時間
                    能力扣除系統瞬時尖峰負載,再除以系統瞬時尖峰負                        電價,民國 76 年推廣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用戶若
                    載的百分比。一般而言為了滿足尖峰用電需求及供                         減少用電將給予電價上的優惠,民國 78 年則開始實
                    電穩定,備轉容量率須高於等於系統瞬時尖峰負載                         施季節電價,主要目的是引導用戶抑低夏季尖峰的用
                    的 10%,低於此門檻可能面臨限電的危機。根據台電                      電,民國 80 年推出中央空調與箱型空調週期性暫停
                    106 年統計,備轉容量率已多次低於 6% 以下 ( 圖1),                用電措施,加上近期於民國 104 年推行的需量競價措
                    其中 8 月 8 日只剩 1.72%,並在 8 月 15 日出現全台             施,台電透過這些不同策略的需量反應措施,促使用
                    無預警大停電的事故,經過緊急分區限電才得以恢復                        戶改變自身的用電習慣,達到節約能源和均衡尖離峰
                    正常供電。                                          時的負載量。目前需量反應分成價格型與誘因型                   [02] ,



                                                                                                           ���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