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VOL.53
P. 23
TSMC/ Facility Published
前言
1.1 世界碳權發展方向及趨勢 1.2 台灣法規制定
EU ETS(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為歐盟內部碳排 2023 年 2 月中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其中明訂二氧
交易系統,2005 年開始實施以來,使歐洲的碳排放 化碳(CO 2 )、甲烷(CH 4 )、氧化亞氮(N 2 O)、氫氟碳化物
量在 2005-2019 年間下降了 35%,堪稱全球協調碳 (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 6 )、三氟化
定價的典範。自此碳定價(Carbon Pricing)制度被視 氮(NF 3 )為法定溫室氣體。開徵碳稅則明訂於 2025 年
為邁向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經濟工具,透過「污染者 針對年排碳量逾 2.5 萬公噸以上大戶進行,但相關如
付費」原則,為碳排放定下價格,不僅能提供經濟上 何定義碳排量、金額徵收及碳費定價則尚未有明確的
[01]
的誘因,更能達成實質減碳效果。 施行方式。未來所徵收的碳稅須專款專用,以確保應
用在溫室氣體減量工作,投入低碳/負排放技術及產業
「 碳 邊 境 調 整 機 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以及氣候變遷調適。
Mechanism, CBAM) 為 歐 盟 於 2021 年 所 建 立, 規
範高碳排產品若進口到歐盟,必須購買憑證(CBAM
1.3 TSMC相關淨零里程
Certificates) 才能將其產品銷往歐洲市場,以促進非
歐盟國家的公司邁向潔淨產業鏈。另一方面則是為了 面對淨零排放的承諾,台積公司藉由每年溫室氣體盤
防止境內企業將高碳排的產品,轉移到環境與氣候政 查結果檢視整體減碳成效,並擬定排放減量策略。
策較為寬鬆的非歐盟國家生產,發生「碳洩漏」狀況, 2021 年,製程排放占 13%,主要來自製程含氟溫室
導致低碳排或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增加,反而無益 氣體與氧化亞氮;電力使用造成的排放占 50%;上下
全球淨零目標。 [02] 游價值鏈的排放則占 37%,以原物料生產、能源上游
相關活動與運輸為前三大排放項目。同年度,台積公
CCA(Clean Competition Act) 為美版碳關稅法,目
司持續推動領先業界的溫室氣體減量標竿作為,於製
的與 CBAM 相似,主要是懲罰碳密集型產品的製造
程端加速汰換與新設含氟溫室氣體及氧化亞氮製程現
商,提高碳排相對較低的美國公司的競爭力,同時也
址式處理設備約 3,400 台,並開始使用碳中和天然氣,
激勵未履行氣候與環境義務國家的製造商脫碳。有別
有效降低直接排放約 470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單位
於歐盟碳關稅的設計,CCA 設計的邏輯是以美國產
含氟氣體排放量則較 2020 年下降 10%;同時持續打
品的平均碳含量為基準線,從 2024 年開始,對碳含
造符合綠建築認證的綠色廠房,執行機台與廠務節能
量超過基準線的進口產品和美國產品均徵收碳費。至
專案,搭配擴大使用再生能源,有效降低產品的溫室
於碳含量的基準線,則是由美國財政部依據美國企業
氣體排放約 220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單位溫室氣體
所生產的產品平均碳含量為參考依據,且在 2025 至
排放量亦較 2020 年下降 6%。2021 年,台積公司持
2028 年期間,基準線每年會下調 2.5%,從 2029 年
續強化輔導供應商並訂定盤查及減量目標,在原物料
起則是每年下調 5%。
生產節能與運輸減碳上亦達到 18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
量,攜手邁向淨零排放,如圖1 所示。
美國也打算,在 2024 年和 2025 年先適用於上述能
源密集型的原料,不過從 2026 年起,產品範圍會開
始往下游延伸,也就是說如果進口的加工產品中,含
有碳稅課徵對象原料一定標準的碳含量,也要被徵收
碳費,且碳含量標準還會階段性減少。舉例來說,如
果出口一台機床中的鋼鐵含碳量超過標準,就要繳納
[03]
碳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