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VOL.53
P. 26
VOL.53 廠務季刊 淨零排放的挑戰_碳捕捉技術及未來展望
實驗方法
3.1 VOC/LSC廠址現況分析 3.2 CO 補集方式選擇
2
為了瞭解廠區的 CO 2 實際排放濃度以建立實驗條件, 根據 VOC/LSC 廠址現況分析,由於現場空間限制較大、
先行於 LSC&VOC 出口進行濃度量測,確認出口濃度為 CO 2 濃度過低且可能包含特殊性氣體,再加上現場無法
1.2~2.5%,介於低濃度的狀態。而 LSC 腹地較小,又 提供穩定熱能來源,建議選擇物理吸附法中的固材料吸
有較多酸氣、粒狀物及惰性氣體,在補集上較為困難, 附法進行低濃度的 CO 2 補集及去化。
需建設相關處理設備以避免 CO 2 處理設備被腐蝕或是
阻塞,VOC 則相對單純,但須注意未來設置必須避免
3.3 實驗設計
與主系統連動以免造成違反環保法規疑慮,相關比較
如表1 所示。 由於 VOC/LSC 系統皆連動生產端機台,如直接在廠
區進行 CO 2 補集系統建置,會有影響生產之可能性。
故本實驗於外部場址設置小型模廠 ( 圖3),以 CO 2 及
表1:VOC/LSC現況條件
N 2 標準鋼瓶 (99.99%) 作為氣源並於後端設置調壓閥
CO 2 排放源 VOC LSC 用於模擬不同濃度 CO 2 入口表現,後續經過 ETSA( 物
理吸附材 ) 進行 CO 2 吸附,而為了避免入口有其他氣
裝設腹地 較大 較小 體干擾造成吸附不佳,增設 Pre-filter 用於模擬真實
廠區現況,最後在入出口各標配 CO 2 sensor 用以確
認 ETSA 效率。
CO 2 濃度 1.20% 2.50%
實驗條件的設計則是模擬廠區在 100L/min,進氣溫
其他出口物種 VOC VOC、酸氣、惰性氣體 度 <35℃條件下,CO 2 低濃度 0.5、1.0、1.5、2.0%
其吸附能力測試,並且同時設置 A、B 兩組 Pre-filter
風量(CMH) 60,000 100 及 CO 2 capturer 用於確認是否可以 24 小時運轉及脫
附再生。
圖 3:小型模廠實驗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