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VOL.53
P. 81

TSMC/ Facility Published







                    前言




                    為響應國際淨零碳排倡議趨勢,國內政府國家發展委
                    員會於 2022 年 3 月 30 日公布我國「2050 淨零排放
                    路徑」,始推動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
                    會轉型四大轉型策略,並延伸 12 項關鍵戰略 ( 圖1)。
                    其中,「自然碳匯」是氣候議題上最自然的解方,具
                    有環境和金融吸引力。與其他減緩氣候變化方案相
                    比,執行成本是較低、容易行動,而且附加價值亦兼
                    具達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水源,亦有利於提供當
                    地社區就業機會等方面的目標等。

                    自然界生態系統十分多元,「碳匯」(carbon sink)
                    是泛指自然環境中可固定及吸儲二氧化碳的載體,常
                    見自然碳匯碳庫如森林、草原、濕地和海洋生態系統,
                    甚至都市綠地,包括種植園和農業在內的管理土地,
                    皆可視為碳匯可吸收二氧化碳的範疇內。國內針對自
                    然環境規劃中,以三大路徑提升增 ( 碳 ) 匯效能,分
                    別為「森林 - 綠碳」、「土壤 - 黃碳」及「海洋 - 藍碳」
                    是可吸儲之碳匯源,然土壤及海洋的碳匯計算技術仍
                    屬於萌芽期,尚須要一段時間的研究確立相關技術。                        圖 1:2050 年台灣淨零轉型之 12 項關鍵戰略
                    相較於上述兩者,森林碳匯於國外發展已相當完整成
                    熟,國內推動的策略及措施亦較為明確,以企業的角
                    度而言,投入造林的資源成果是可期待且能量化的。


                    隨著企業有取得碳權之需求,企業植樹造林的案例
                    越來越普及,除了能減抵排碳量之外,同時也落實                         企業植林的機會與挑戰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植樹造林之邊際效益
                    不僅是固碳,連帶能助益環境,如改善水土保持問題,                       2.1  歷年企業的植林模式
                    有完整覆蓋的森林亦能涵養潔淨的水源與減少水土流
                    失與沖刷。森林的完整性能提供健康的生態系,形成                        造林減碳所需的成本費用相較其他減量方式低,且兼
                    植物、動物、鳥類、昆蟲等的良好棲息地,研究亦指                        有森林多重效益產出的效果;而最近的一些開發案或
                    出森林可淨化空氣,芬多精與負離子之成分與可紓解                        擴廠的環境影響評估皆要求廠商以造林作法,進行土
                    身心。植樹造林對企業來說,不但讓企業參與減碳環                        地環境的回饋方法,可以見得造林減碳是可行的方
                    保,並彰顯企業在綠碳貢獻的努力,由各個層面來落                        式。但另一方面,由於對企業造林及後續經營的相關
                    實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升企業的優良形象,是最容易                        知識及技術相當陌生,造成部分企業對造林的意願降
                    亦相當值得推動之項目。                                    低(表1)。就外在機會而言,企業配合政府所推動的
                                                                   綠色造林計畫,以合作的方式參與造林,節能減碳的
                                                                   政策導向下,造林之碳抵減量應可列入企業減量值,
                                                                   這也是企業單位所期望的,但由於造林後之相關監
                                                                   測、驗證等機制及法規尚在建立中,也影響企業造林
                                                                   的意願。整體綜觀以政府的立場,可善用企業在造林
                                                                   減碳的優勢、強化機會的可及性,並協助解除劣勢的
                                                                   阻礙,降低威脅的嚴重性,當可提高企業參與造林的
                                                                   誘因。

                                                                                                            ��
                                                                                                            ��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