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VOL.53
P. 91
TSMC/ Facility Published
三個月後則兩周一次,種植六個月後則每月一至兩 3.3 海岸鹽田造林
次,種植一年後則每月或每季管理一次。
國內海岸線全長約 1,200 公里,但隨著氣候變遷自然
▪雜草管理:因種植區域為空曠區域且無全面重新汰 海岸逐漸退縮消失,甚至部分海岸沿線林帶開始出現
換土壤,故雜草容易叢生,為避免植穴周邊強勢雜 破損、缺口、稀疏之處,造成環境的風砂揚塵並影響
草過於旺盛,進而影響種植的苗木,因此於植穴範 臨海處居民的生活品質。為改善上述環境,以人工造
圍將鋪上雜草抑制蓆,以降低割草的頻度,或是割 林方式串聯海岸的防風綠帶,建構濱海區域的綠色廊
草時容易造成樹木基部的機械傷害。 道,強化及擴增海岸林帶的長度及寬度,減緩飛砂、
季節風、鹽霧危害,此外所形成植栽生態廊道,可兼
▪病蟲害防治管理:為讓公共環境更為健康,因此樹
具擴大連結野生動物棲息及移動範圍,建立野生動植
木維護避免使用農業,以生物有機防治為主,如鱗
物適宜棲地環境,保存生物多樣化特色,進而打造人
翅目以噴灑蘇力菌為主,蚜蟲則先以水柱噴灑葉
與環境的友善空間。
身、葉背及樹身,並記錄病蟲害種類及防治藥物之
種類。
台積公司進行海岸造林自 2021 年開始種植至 2024
年 2 月,於新竹市南寮區、苗栗縣竹南鎮、台中市大
❸植栽選種: 安區、台南市七股區及北門區已完成約 19.1 公頃,
依照不同綠化類型將選擇不同植栽種類,以下為多年 約 20.3 萬棵喬木 ( 圖 14),透過持續累積多年的種植
種植經驗 建議的合適植物種類及間距,而實際種植則 經驗,不斷的精進調整,使圍籬倒伏率及植栽死亡率
需再考量環境及區域為佳,建議種類如下: 逐步下降。在進行海岸造林時,歸納考量的要點如下:
➀須基地現勘,了解風向及當地氣候環境,將影響圍
▪行道樹:適合種植間距 4 至 6m,建議不易竄根且 籬的搭設位置及設置排水設施,另可觀察現地植物生
易於維護的樹種,如黃連木、欖仁及台灣欒樹等; 長情形,得知可存活的植物種類及狀況;➁圍籬及植
若是人行道旁或是腳踏車道旁的行道樹需具備遮陰 栽位置規劃:圍籬的型式方位、緩衝區之必要性、施
效果,建議使用的樹種如茄冬、樟樹。 工及維護動線的保留等,皆是考量規畫的一環;➂種
植時程的安排: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在每年 10 月後
▪公園綠美化:種植間距 5m 以上,最適合無毒無害
可達 14 級以上之強風,等同於中強颱颱風等級,因
或觀賞性樹種,如茄冬、苦楝、台灣欒樹、烏臼、
此可種植的種植時節為3月~9月,其中植物種植的時
山櫻花、黃連木、流蘇及九芎等。適合遮蔭效果或
間以5月~6月為佳;➃植栽種類的選擇:與基地土壤
食草及誘鳥特性之樹種,如大葉楠、楓香、杜英、
質地有關,與基地土壤質地有關,如砂土則需種植耐
樟樹、櫸木及光臘樹等。
旱及耐埋植物,砂壤土偏黏性需種植耐濕植物,若土
▪生態造林:種植間距 3m 以上,適合大中小喬木以 壤表層有鹽類結晶,代表積水後鹽分有累積現象,此
多層次種植,選用種類多具有生態功能,大喬木種 時應選用耐鹽植物;➄後續維護管理:安排人力維護
類如相思樹、肖楠、無患子、烏心石、苦楝、青剛 及巡檢,定期觀察災損情形及植栽復原工作,並將經
櫟,中小喬木則可選用青楓、樹杞、台灣石楠、杜 驗改進延續至下一區域。
英、烏皮九芎及台灣海桐等。
▪沿海區域:種植間距 1m 以上且以高度 1m 以下的
小苗木種植為佳,適合耐風之樹種,建議以多層
次密植種植,靠海側第一排可選用最耐風的大葉山
欖、黃瑾,第二排可選用水黃皮、苦楝、無患子及
台灣海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