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VOL.53
P. 99

TSMC/ Facility Published







                    前言                                             文獻回顧




                    近年來由於人為活動以及土地利用的改變,大量溫室                        2.1  擋土牆綠美化
                    氣體被排放至大氣中,其中大約 75%的二氧化碳排
                    放來自化石燃料工業,25%來自土地利用型態變更                        傳統公共工程人定勝天的舊思維觀念,純粹以施工或
                    ( 如森林砍伐 ),導致氣候變遷加劇、極端氣候事件的                     結構的抵抗性或補償式作法,往往輕忽社會成本與環
                    頻度及強度增加、各種災害更趨嚴重,高溫、乾旱、                        境成本,實已無法因應當今環境之劇烈變遷。因此現
                    暴雨等事件層出不窮,對人類生活以及都市發展的影                        今永續之綠色工程須符合安全、生態、減碳等多元目
                                                                                                         [31]
                    響程度也越來越大。極端氣候事件對都市生態環境產                        標,達到防災、減災及環境永續發展之新思維                    。擋
                    生衝擊,同時也影響都市居民的生活,使得生態系自                        土牆具有加固土坡,防止土石崩落及土石流的效用,
                                                         [04][07]  在近年來暴雨事件頻傳的情況下,擋土牆對於保全牆
                    然調適的能力衰退,也降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
                                                                   內生命財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傳統擋土牆建設
                    隨著全球各地都市化程度增加,都市集居及各種開發行                       需投入大量能源與營建材料,若能以生態工法營造或
                    為使極端氣候災害的種類及影響趨於複雜,為減緩災害                       於擋土牆上種植綠美化植栽可降低溫度且兼具景觀及
                                                                                 [32]
                    擴散的程度,許多城市在規劃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開始重                       減排與固碳效益         。
                    視自然生態、強調防災規劃、環境友善及綠覆率等面
                    向,建設理念也因應氣候變遷做出調適,例如海綿城市                       台積公司晶園十五 B 廠位於大肚山區,由於廠址建於
                    的建設理念即是為了彌補城市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大量使                       山坡地上,公司在廠區周邊均設立格樑擋土牆作為坡
                    用瀝青、水泥等不透水鋪面取代原本的自然鋪面,除了                       地整治工法 ( 圖1),占地約 10,000 平方公尺,並栽
                    使地表喪失了原有入滲、補注之功能,更使得地面逕流                       植平戶杜鵑約 90,000 株綠美化 ( 圖2)。
                    速度增加、洪峰流量增加,造成了現有河川排水、下水
                    道之負擔,導致現有防洪排水設施保護風險提高。因此
                    海綿城市提倡城市能像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
                    和應對自然災害等防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
                    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因此海綿城市建設特別重視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
                    以維持發展前的自然特性,減少對自然環境之干預,進
                                  [26]
                    而與環境共存共榮        。
                    都市的綠覆率與調節性生態系統服務密切相關,植物
                    綠化具有可調節氣溫、淨化空氣及降低噪音等功能
                    [04]
                      ,然而植物生長在都市環境中常會遭遇到許多環境
                    逆壓,如空氣污染、乾旱、不當修剪、種植空間狹小、
                    土壤夯實等問題,致使這些都市中的植栽生長受限,
                    達不到原本預期的綠美化效果與功能,嚴重時甚至影                        圖 1:中科園區擋土牆設置情形
                    響植栽的存活。台積公司晶園十五 B 廠位處大肚山坡,
                    為提升廠區景觀形象並改善綠化生硬的水泥壁壘,於
                    格樑擋土牆種植大面積的平戶杜鵑營造花海景觀,然
                    由於先天環境的限制 ( 如坡度陡峭、降雨缺乏、生長
                    空間狹窄等 ),杜鵑養護過程時常並不順利,時常需
                    要耗費大量成本補植養護。因此本文以格樑杜鵑作為
                    研究對象,利用植物生理相關試驗方法檢測植栽之生
                    理狀況,期能了解其生長情形並作為後續植栽管理維
                    護之參考;並透過無線感測網路的架設,即時監控棲
                    地現況以精準控制噴灌水量,避免水資源的浪費。
                                                                   圖 2:中科園區擋土牆綠美化

                                                                                                            ��
                                                                                                            ��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