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Vol.08
P. 46
Tech
Notes
技術專文
圖二、不同位置之進氣口受屋頂煙囪排放的影響情形 圖三、阻絕牆對煙囪煙流沈降的抬昇作用
HIGH
SOURCE LOW
LOW
HIGH MEDIUM
SCREEN LOW
WALL
SOURCE MEDIUM
LOW
區 (recirculation region)、高擾流區 置在建築物屋頂時,低層的進氣口 體面積的比率;風洞的測試研究結
(high turbulence region) 和 屋 頂 尾 設計有利於減少將污染物回吸到廠 果顯示,女兒牆的孔隙率越高,煙
流層 (roof wake boundary) 的範圍; 內的機會」。依據其風洞實驗的研 囪高度削減因子越大,當女兒牆高
其中: 究結果顯示,當煙囪位於建築物屋 度與煙囪相當且孔隙率為 0% 時,
0.67 0.33 頂時,位於屋頂之進氣口受到本身 SHR factor 為 0.2,也就是說當女
R = B S B L 公式 1
的煙囪影響最大,而當進氣口位於 兒牆為沒有孔隙的實體牆面時,屋
H C = 0.22R 公式 2
距離煙囪位置較遠的另一側牆壁 頂一根 10 米的煙囪將因女兒牆的
L C = 0.5R 公式 3
時,其進氣的空氣品質受到本身煙 影響而只有相當於 2 米的高度。 表
L C = 0.9R 公式 4 囪所排放之污染物的影響最小, 圖 一為女兒牆孔隙率和 SHR factor 之
X
Z 2 ≈ 0.27 – 0.1 公式 5 二為不同位置之進氣口受屋頂煙囪 間的風洞模擬分析結果, 圖四為女
R R 排放的影響程度比較。當進氣口的 兒牆孔隙率和 SHR factor 的線性
X 位置和煙囪同樣都在建築物屋頂且 迴歸分析結果。
Z 3 ≈ 0.28( ) 1/3
R R 公式 6 無 法 變 更 時,Smith 和 Schuyler 經 建 築 物 氣 流 下 洗 作 用 (Building
由風洞實驗結果建議可在煙囪和進 Downwash) 發生於當煙囪排放的
其中:
氣口之間增加一道阻絕牆 (screen 污染物受到鄰近建築物所引發的空
B S = 建築物迎風面之高度和寬度的 wall),以“抬昇”煙囪的煙流,避 氣動力亂流帶動而造成快速混合下
較小者; 免煙囪快速地沈降到進氣口的位置 洗 (downwash) 到地面,導致高地
B L = 建築物迎風面之高度和寬度的 圖三 。 面污染物濃度,也就是所謂的尾流
較大者。 [6] 效應 (wake effect)。依據美國環保
Petersen 等人 以風洞研究分析顯
Wilson 建議,屋頂煙囪的煙流下緣 示,為了遮蔽屋頂管線和污染防制 署法規上的建議,任何建築物(任
保持在 Z 2 以上時,煙囪排放之污 設備而裝設的女兒牆 (architectural 何一點 / 面)和煙囪的最近距離,
染物基本上不會蓄積在屋頂;屋頂 screens) 會影響屋頂煙囪的有效 若小於或等於五倍之建築物高度
煙囪的高度需求,Wilson 則建議在 高度;由風洞的實驗結果顯示建 (Building Height, BH) 或 受 風 面 寬
循環迴流區後的 Z 2 或Z 3 (依工廠 築物的女兒牆對於屋頂煙囪的高 (Projected Building Width, PBW)
的容許程度而定)任何位置畫一條 度產生「煙囪高度削減因子 (stack 中較小值 (L, lesser of BH or PBW)
斜率為 0.2 的線,屋頂煙囪高度必 height reduction factor, SHR 時 (Distance stack-bldg ≦ 5L), 煙 囪
須要在此線以上,才不至於有屋頂 factor)」,且 SHR 和女兒牆的孔隙 排放之污染物就會產生尾流效應
煙流蓄積沈降的情形。 率 (porosity) 呈現線性關係。孔隙 (wake effect)。
Smith 和 Schuyler 建議「當煙囪位 率的定義為女兒牆的空隙面積和實 USEPA (1986) 也 建 議 當 煙 囪 高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