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Vol.08
P. 51
染物的稀釋倍數較高,反而是距離
圖九、F12P6 及附近各廠的影響風向分析
F12P6 煙囪越遠的進氣口,其污
染物的稀釋效果較不顯示;整體而
言,進氣口對 F12P6 自身所排放
之污染物的稀釋率由第一個進氣口
F12P1/2 最 低 的 25 倍, 到 第 14、15 號 進
氣口的 125 倍。因此如果僅考慮
F12P6, 3~9月 F12P1/2, 1~4. 9~12月
F12P6 本身煙囪所排放之污染物
PSC F12, 3~9月
AUO 對 MAU 進氣之空氣品質的影響,
PSC F12, 3.8~9月 進氣口的位置應該盡量選擇靠近廠
F12P6 區西側的位置。然而由於 F12P6
F12P4/5, 3. 6~9月 的 東 南 邊 即 為 F12P4/P5, 因 此
F12P4/5 PSC P6 進氣口之污染物的來源反而以
F12P4/P5 為主要的貢獻來源。
PSC
除各污染源本身的相對位置分析
外,若以季節盛行風向分析 F12P6
廠區及其附近各工廠相對於 F12P6
進氣口的位置顯示,F12P1/P2 煙
表五、F12P6 MAU 之最大小時 NH 3 擴散濃度及 SEX 貢獻濃度
囪排放對於 F12P6 的影響主要在
北北東至東北風時;F12P4/P5 之
F12P6 NH 3 小時平均濃度及各來源貢獻 煙囪排放對 F12P6 的影響主要在
MAU
F12 SEX F12P1 SEX F12P4/P5 SEX F12P6 SEX 東南風季節;至於力晶 12 廠對
All NH 3
F12P6 的影響則以東風和東南東風
#1 35.3 32.1 12.1 10.1 32.1
為主;而 F12P6 的煙囪排放對本
#2 32.4 29.5 11.8 9.9 29.5
身進氣口的影響風向以西風為主。
#3 29.4 26.3 12.1 9.5 26.3
圖九為各廠對 F12P6 的影響來源風
#4 25.8 22.9 12.6 10.2 22.9
向分析。
#5 22.1 19.6 12.5 11.0 19.6
NH 3 的來源除了 AEX 煙囪之外,
#6 19.1 17.4 12.3 13.0 17.4
根據 F12 實際檢測資料,另外也假
#7 17.3 15.8 12.1 14.7 15.8 設各廠的 SEX 排放管道中各有三
#8 17.4 16.0 11.4 16.0 14.1 根排放較高濃度的 NH 3 ,至於附近
#9 18.2 16.7 10.7 16.7 12.3 友廠的排放量因缺排放資料而未納
#10 18.5 17.3 10.3 17.3 10.5 入模擬評估。F12P6 在 MAU 高度
#11 19.2 17.7 10.1 17.7 9.1 的 NH 3 濃度分佈情形顯示,F12P6
MAU 的 NH 3 主要來自 SEX 而非
#12 19.5 18.1 9.8 18.1 7.7
AEX 圖十,MAU 進 氣 口 的 NH 3 約
#13 19.6 18.3 10.1 18.3 6.9
90% 來自 SEX 的貢獻。進一步分
#14 19.8 18.2 11.2 18.2 6.0
析 MAU 高 度 的 NH 3 模擬結果顯
#15 19.9 18.3 12.2 18.3 5.0
示,各廠的 SEX 所排放之 NH 3 對
F12P6 MAU 的 影 響 依 據 MAU 的
位置而有不同,大致上 F12P1/P2
之 SEX 對 F12P6 MAU 的 影 響 較
濃 度 範 圍 介 於 1.8~1.9ppb, 各 個 SEX 煙囪數量較少,且其廠區位於 不 顯 著, 但 F12P4/P5 和 F12P6
進 氣 口 受 到 F12P1/P2 煙 囪 所 排 F12P6 的東邊,因此只有在吹東風 本 身 對 F12P6 MAU 的 影 響 則 依
放之 HF 的影響相當一致,顯示因 時才會將污染物吹送到 F12P6 廠 MAU 的位置和方向而定, 表五顯
F12P1/P2 煙囪和 F12P6 MAU 的 區。 示 F12P6 之 SEX 所排放的 NH 3 主
距離關係,因此 F12P1/P2 煙囪所 要影響東南側 (#1~#7) 的 MAU 進
進一步分析 F12P6 煙囪所排放之
排放的 HF 擴散到 F12P6 廠區時 氣口(西北風的條件下);而西北
已成均勻的分佈。至於力晶 12 廠 HF( 假 設 出 口 濃 度 =75ppb) 擴 側 (#8~#15) 的 MAU 進 氣 口 則 主
煙囪所排放的 HF 對 F12P6 的影 散到 MAU 進氣口時的稀釋倍數顯 要受 F12P4/P5 之 SEX 的影響(東
響相對較低,主要是力晶 12 廠的 示,靠近廠區西北側的進氣口其污 南風時)。此現象主要是進氣口位
NEW FAB TECHNOLOGY JOURNAL OCTOBER 2012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