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Vol_51
P. 5

TSMC/ Facility Published







                    前言                                             文獻探討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 (Kyoto              2.1  NOx 對環境以及人體的危害
                    Protocol) 管制六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台灣同樣在「溫
                    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 4 條明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                      氮氧化物是一種氮氣和氧氣所組成的氣體混合物。在
                    減量目標為在民國 139 年(西元 2050 年)使溫室氣體                 NOx 的燃燒排放組成中大約 95% 都是一氧化氮 (NO)
                    排放量降為民國 94 年(西元 2005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                 而二氧化氮 (NO 2 ) 的比例大約占 5%。且處於空氣中
                            [09]                                   的 NO 很快會被氧氣氧化生成 NO 2 ,也因此這兩種化
                    50% 以下    。其中列入管制名單之全氟碳化物 (PFCs)
                    是一極穩定且難以裂解去除的人造溫室氣體,半導體                        合物的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十分的相似。NO 2 吸入後除
                                                                                              [10]
                    產業中的蝕刻製程更是使用 PFCs 的大宗使用者。在全                    了會對人體肺組織有腐蝕性之外               ,與氫氧基組合成
                    球溫室氣體減量的要求下,針對半導體製程所排放之                        的硝酸更是大氣酸雨的主要成分。此外,海洋中的氮
                    PFCs 廢氣減量壓力日益增加,因此 PFCs 的有效去除                  氧化物沉積為浮游植物提供了營養,加劇了赤潮和其
                    就顯得格外重要。                                       他有害藻類繁殖的問題。

                    廠內現行處理 PFCs 的方式是透過燃燒或電漿現址式洗
                    滌器 (Local Scrubber, LSC) 來處理,兩者透過瓦斯燃           2.2  NOx 生成機制
                    燒或電漿破壞技術產生局部高溫,並利用高溫能量來打
                                                                   燃燒後產生的氮氧化物中根據其化學反應機制又可概
                                                    [08]
                    斷 PFCs 鍵結,有效的將 PFCs 氧化去除          ,兩者去除
                                                                   括分類為三種。分別是熱氮氧化物 (Thermal NOx)、
                    效率皆可達到 90% 以上。但隨著半導體製程演進,製
                                                                   迅生氮氧化物 (Prompt NOx) 以及燃料氮氧化物 (Fuel
                    程特氣的使用量不斷增加,為維持 PFCs 的去除效率,
                                                                        [11]
                                                                   NOx)  。以下詳細說明各機構生成機制說明:
                    LSC 必須提高反應溫度提供更多能量來裂解更多的污
                    染物。相反的更多的能量也會使得氮氣與氧氣反應生
                                                                   2.2.1 熱氮氧化物 (Thermal NOx)
                    成更多的氮氧化物 (NOx),根據文獻顯示當工作溫度達
                    1100℃以上,氮氣會開始與氧氣結合,且隨著溫度拉                      熱氮氧化物的生成可以依據 Zeldovich Mechanism
                    高氮氧化物會呈指數上升,這些氮氧化物隨著煙道排                        來進行闡述,該理論描述了氮氧化物的生成化學反應
                    放至大氣中,對人類健康與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機構,化學反應關係式的物理表述如下:
                    氮氧化物被人體吸入後除了會對肺組織有腐蝕性之外,
                                                                             O + N 2  → NO + O - 75 kcal/mol          式⑴
                    其與氫氧基組合成的硝酸更是大氣酸雨的主要成分。
                    因此氮氧化物不僅作為環評的評估項目之,在環保署
                                                                             N + O 2  → NO + O + 35.8 kcal/mol          式⑵
                    公告的 2025 年半導體空污法規草案中也將氮氧化物列
                    入未來控管項目之一。
                                                                             N + OH → NO + H + 39.4 kcal/mol          式⑶

                                                                   由於式⑴具有較大的活化能,因此被視為生成熱氮氧
                                                                   化物的速率決定式。由此可知產生大量熱氮氧化物的
                                                                   關鍵因素取決於氧原子的濃度,而氧原子的濃度與溫
                                                                   度呈現高度正相關係。由此可知為了抑制熱氮氧化物
                                                                   的生成,可以利用以下四種方式:

                                                                   ❶降低最高溫度。

                                                                   ❷降低最高溫度區局部氧原子濃度。
                                                                   ❸降低最高溫度區局部氮原子濃度。

                                                                   ❹減少最高溫度區中滯留時間。




                                                                                                             � �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