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VOL.53
P. 127
TSMC/ Facility Published
結果分析
4.1 近自然林營造成效
本區於 2017 年以腐植土及鎂鈣肥進行植穴之土壤改 153 種 5,709 株苗木,同時撒播 13 種樹種共數萬粒
良,並配合梅雨季出栽當地原生種苗木,進行生態復 種子進行直播造林。經妥善維護管理,近自然林已從
育造林;2018、2019、2020、2023 為提升生物多樣 原本的單調草生地,演替成蓊蓊鬱鬱、植物種類豐富、
性配合林地現況進行多次豐增補植作業,總計出栽了 複層結構之近自然林 ( 圖5)。
2016-03生態造林之前 2017-05生態造林之前 2017-06剛完成生態造林時
2018-08生態造林後1年 2019-04生態造林後約2年 2020-04生態造林後3年
圖 5:近自然林之生態造林歷程
其中,除了出栽的苗木之外,也包含許多由種子萌發 為達到快速成林目的,初期所種植的許多先驅樹種
之小苗,以及珍稀植物,已逐漸發揮生物多樣性、綠 如相思樹、構樹等皆已佔據林內大部分空間,過於
覆蓋、抑制外來種雜草、誘鳥誘蝶、景觀綠美化、水 鬱閉的林相導致太陽穿透光線不足,已開始影響中
土保持、提供枯枝落葉、改善微環境氣候等多種生態 下層植物的生長,因此需透過多次的疏伐及結構性
功能,目前所營造的近自然林,無論在生態系之種類 修剪,讓光線能夠自然地穿透樹冠到林下 ( 圖6),
組成及結構功能均迥異於未實施生態復育的大黍草生 讓林下的稀有植物有足夠空間可以茁壯成長,同時
地或相思樹林。此外,在大肚山甚易造成火災的大黍, 又不失森林水土保持功能並增進生物多樣性。
已因近自然林形成鬱閉冠層,致使林下光照不足而抑
制大黍之生長,因而降低了火燒發生的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