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VOL.53
P. 121

TSMC/ Facility Published







                    結論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台積公司利用快速堆肥系統,透過控制溫度,加速微                        01. 楊秋忠,土壤與肥料應用的概念及要領(十版),
                    生物生長的曲線,跳過升溫階段,直接維持在高溫階                            2021。
                    段,並且持續攪拌翻堆,加速微生物與廚餘的接觸面
                                                                   02. 行政院環保署,廚餘堆肥廠效能升級暨多元生質能
                    積,讓微生物與廚餘混和均勻,加速微生物的生長及
                                                                       源畫推動計畫,2021。
                    分解廚餘的接觸面,加速對廚餘的分解,雖然發酵時
                    間由傳統堆肥 30 天縮短為 3 天,且肥料品質完全符                    03. 行政院環保署,廚餘能資源化減碳設施操作成效提
                    合農委會雜項堆肥的標準,在有害物的部分,其濃度                            升研析計畫,2020。
                    也遠低於其他農委會推薦品牌的有機質肥料。                           04. 經濟部工業局,堆肥技術與設備手冊及案例彙編,
                                                                       2005。
                    實際利用種子發芽及小白菜生長的試驗結果顯示,
                    利用微生物及控制穩定溫度的快速堆肥產出的廚餘                         05. 吳承頤,不同有機肥料的施用對作物及土壤之效益
                    肥, 對 種 子 發 芽 沒 有 產 生 不 利 的 影 響, 平 均 發 芽            研究,2015。
                    率 96%,遠高於環保署對於再利用肥料產品的要求                       06. 張簡佳欣,廚餘有機肥料對青梗白菜生長效益之研
                    (>80%),而小白菜試驗則顯示,肥料使用並非越多                          究,2013。
                    越好,公司所產製的廚餘肥,不論是在環境控制箱中
                                                                   07. 黃淑雲,瀝水對廚餘堆肥成效之影響,2013。
                    生長的小白菜,或是自然環境生長的小白菜,10%
                    的混拌比例是最佳使用量。

                    台積公司每年有大約 1600 噸廚餘,以 20% 的轉化
                    率計算,每年至少可產出 320 噸廚餘肥,雖然 1600
                    噸廚餘佔全公司廢棄物總量千分之一,對於廢棄物減                        作者介紹
                    量影響不大,但以台積公司「零廢棄」的精神而言,
                    廚餘肥是一指標性的產品,象徵再少的廢棄物台積公
                    司也希望實現其重新再利用的價值。                                          紀碧芳  Pi Fang Chi
                                                                              專長為環境保護議題,目前致力於廠區
                                                                              生物多樣性的營造及環境教育。































                                                                                                           ���
                                                                                                           ���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