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Vol.06
P. 57

呂學源  S. Y. Lu
                                             年紀較大的雙胞胎新手爸爸,保持樂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回顧時的「幸虧」










              前言                                                            下幾點:1)鋼筋續接器續接形式與種
                                                                            類快速增加,工程界對其性能與施工
              台    灣地小人稠,建築土地面積有限,迫使建築物走向更高與更                               未有充分瞭解;2)工程搶標嚴重,導
                   大,於是鋼筋使用號數越大,用量越多。一般較低建築,
                                                                            致承攬價格偏低,廠商為節約成本使
              鋼筋搭接方法,係將鋼筋搭接處捆綁起來,至於較高或較大型建                                  用品質、價格或等級較低的續接器;
              築,若仍採用傳統鋼筋搭接方法,在綁筋時品質不易控制,在搭接                                 3)有關性能檢測未進入常軌,實際性
              處因鋼筋數多,造成鋼筋間空隙狹窄,施工不甚方便,且形成灌                                  能高低無法有效區分,使價格成為市
              漿漿液流動阻礙,造成灌漿蜂窩與孔洞,影響建築結構安全。此                                  場主導。本文將針對鋼筋續接器的續
              外,鋼筋傳統搭接方法,對大號數鋼筋而言,會造成鋼筋用量的浪                                 接形式、種類與品質驗證方式整理介
              費,使建築成本增加。                                                    紹,供日後選用之評比與參考。
                 為了改善及解決上述問題,較高較或大的建築施工常使用鋼筋
              續接器(coupler)來取代傳統鋼筋搭接法,此外在高強度與高韌
              性的鋼骨鋼筋混凝土(SRC)的結構,其樑柱接頭處也需要使用鋼                                鋼筋續接器種類與等
              筋續接器銜接,鋼筋續接器已成為現今建築重要的元件之一。
                                                                            級區分


              文獻回顧                                                          鋼    筋續接器一般分為:萬向或油壓
                                                                                 套筒(壓合)、螺紋節、螺紋
              鋼    筋續接器大量用於國內營建工程,但是,市場機能定位不                                式、擴頭、摩擦壓(銲)接、電銲、
                   清,惡性競爭結果,劣質續接器充斥市面,嚴重影響工程品
                                                                            熔融金屬填充、水泥砂漿填充、環氧
              質。鋼筋續接器市場相當混亂,造成此現象的可能原因大致有以                                  樹脂填充及其他機械式續接器,以下




                                                                              NEW FAB TECHNOLOGY JOURNAL         APRIL 2012  57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