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Vol.44
P. 36

Tech
                                                                                                    Notes
                                                                                                    技術專文


                   表2、活性污泥法與接觸濾材法比較表                         計量,比原始試俥計畫提前近60天,同時逐步導入Salix原水,
                                                             為Salix-BIO system提前養出優勢菌種,期間污泥老化的問題也
            差異                    新廠規劃       既有廠擴充
            系統   處理方法             活性污泥       接觸濾材(生物膜法)      以啟用壓泥機因應,維持污泥齡及COD去除率(如 圖7 表4)。
            表現    固液分離系統          MBR膜       浮除法
                  運轉負荷kg_COD/m3d  2.5        6.7
                  去除率關鍵           Do、F/M、N/P  N/P+微量元素
                  生物生長期           穩定期        對數生長期((泡沫)
            污泥    污泥濃縮槽大小(m3)     20         2
            差異    PAC加藥量_污泥調理     0          3,000
                  PAC加藥量_進脫水機調理   150        3,000
                  脫水前污泥濃度%        2%         1.2%
                  污泥量(CODkg x 轉換率%)  0.08    0.2(0.1+0.1)
            用地    空間利用(kgCOD/m2)  3.6        8.0

           3.4  F15P7生物系統試俥遭遇之困難

              F15P7生物系統於系統試俥階段,發現來源水質COD與
           當初規畫發包的設計值差異過大(如 表3),如何應用系統既有
           的體積負荷,快速的馴養菌種,短時間的提昇系統去除率,
           不受來源高濃度的COD的影響,達到外排COD的降低變成
           F15P7試俥主要的課題。
                                                                         圖7、F15P7 AOR Bio系統演進
                       表3、F15P7有機廢水水質表
                                                                    表4、F15P7 AOR Bio系統問題分析及對策
                                                              Item  Description      Action
                                                               1  原水COD大於設計量,易使食微比   1. 調配迴流量(犧牲Capacity)
                                                                 過高,造成菌無法負荷而死亡(冒泡)   2. 逐步導入Salix原水(為Salix-BIO作準備)
                                                               2  批次增加 MLSS,加速可負荷污染量  按照行軍表,連續四週植泥
                                                               3  Day40,AOR污染負荷達設計值  污泥導入Salix系統試俥
                                                               4  Blower Fail,降低系統處理量  將AOR原水部分導入Salix系統(犧牲Capacity)
                                                               5  壓泥尚未啟用,污泥老化去除率下降 啟用壓泥機增加壓泥量
              因此本研究考慮過直接以污水廠的污泥植泥到MLSS的
           設計量,直接導入全部有機廢水,好處是控制得宜,將可在                        4.1.2  Salix Bio System ram up
           最短時間處理最大水量,但如沒控制好系統中的食微比(F/
                                                                 F15P7 Salix Bio-system接著AOR Bio-System之後試俥,
           N ratio),將有可能造成大量菌種死亡,需耗費更多時間將系
                                                             有著共同的問題為來源水質COD濃度大於設計量,有可能因
           統復原及重新馴養污泥。因此本研究採取行軍式植泥,不同
                                                             食微比過高造成系統菌種無法負荷,因此於試俥時調整迴流
           以往傳統的植泥後,以時間換取系統穩定度,連續四周植泥
                                                             比並導入AOR污泥,因AOR污泥已適應Salix原水水質,故菌
           並批次增加水量,加速可負荷污染量,而在原水COD濃度過
                                                             相可加速適應,快速提昇COD去除率及提昇處理量,試俥第
           高,則調配迴流量將入水濃度降低,以快速拉升系統負荷量
                                                             12天即可達到系統COD負荷量,比原始規劃期程提前48天,
           及去除率為首要目標。
                                                             系統也於試俥第40天達成Salix原水全回收處理(如 圖8 表5)。
                                                                 以F15P7放流水COD濃度來追蹤生物系統效率,5/4前生
           4.  結果與討論
                                                             物系統未啟用前放流COD濃度可至700ppm,經計畫性的試
           4.1  F15P7生物系統實務經驗                                俥啟用生物系統後,不僅於2020/9達到放流水COD濃度平均
                                                             濃度為250ppm,如 圖9 F15P7 Effluent COD Chart,削減率
              以研究方法中所說的困難及對策,F15P7生物系統如何
                                                             65%,更克服原水濃度大於系統設計量的困難,讓生物系統
           在試俥階段維持高去除率與運轉後的參數調整,本研究分為
                                                             穩定運轉。
           AOR and Salix Bio System來探討 :

           4.1.1  AOR- Bio System ram up
              於2020/5/4啟用後,以行軍式植泥策略,並調配迴流量,
           解決原水濃度過高的問題,系統運轉40天後即達系統負荷的設


           34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