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Power System Reliability]UPS LTS Synchroniz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電力系統可靠度]UPS外旁路電源同步切換功能設計與實現

關鍵詞/ 不斷電系統20、相位電壓同步、維護旁路盤
Keywords / UPS20,Voltage Phase Synchronization,Maintenance Bypass Panel
在高科技半導體廠中,精密設備對於電力供應穩定度與品質要求日益提升,其中大多數更需使用不斷電系統(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UPS)維持電力供應。隨廠區擴建,單廠區不斷電系統數量已突破300台,為進行日常維護保養,時常需將負載電力供應切換至備機進行電力保護,因此維護旁路盤(Maintenance Bypass Panel, MBP)的切換可靠度改良更是重點之一。
本文提出為提升負載轉移可靠度,在不斷電系統中新增電源同步信號切換設計,配合維護旁路盤內引出備機電壓訊號,使不斷電系統中逆變器(Inverter)線上扛載時,能即時調整逆變器輸出相位並與備機電源實現並聯,成功進行負載轉移,使下游設備避開斷電風險。
High power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play a vital role in In High-Tech Semiconductor Fab. UPS are widely implemented for better power supply. One phase has installed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units nowadays. To provide a fully protected power supply, power source will transfer to auxiliary UPS during periodic maintenance. Hence, the importance of MBP modification is emphasized.
This study propose a method of power source synchronization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as source transfer. The voltage signals of auxiliary unit from MBP are applied to interconnection. UPS΄ inverter output voltage phase perform a real time control to auxiliary unit. The power source can transfer successfully and prevent from risk of power loss.
文字設定:

前言

不斷電系統UPS主要功用是在台電電網異常時,持續提供後備穩定電力,維持設備正常運作,因此UPS主要功能有二:一是針對輸入與輸出電源進行濾波,剔除雜訊與諧波干擾,以維持完整正弦波[3][4];二是電網異常時(電力壓升/壓降/中斷/頻率飄移/諧波干擾等)及時切換至備源供電,為設備爭取應變緩衝時間,防止數據丟失、通訊中斷或失去操作能力。

在最新五奈米製程中之設備儀器,為避免遭受電力壓降或電力供應中斷導致產線停止生產,目前已有80%以上的設備已由不斷電系統進行電力保護,其中Tool UPS、CCD UPS與FAC UPS單廠區總和已達320台。進入穩定運轉、持續生產階段時,維護保養與緊急搶修的需求更是接踵而來。台積電在UPS系統中,為了達到真正的「不斷電」,更進一步為UPS量身打造一套維護旁路盤,使該迴路UPS進行維護保養時,依然能將該負載切換至備援UPS進行電力供應保護,使電力供應風險降至最低。

為提升電源切換可靠度,本文提出在UPS內部新增設計,使UPS能在線上供應時,透過簡易的選擇旋鈕,將逆變器電壓相位參考源由UPS內旁路切換至由維護旁路盤所提供的備援UPS電壓相位,使主迴路UPS輸出電源與備援UPS電源達成同步進行並聯及電源轉換,使負載免於電力中斷風險。

文獻探討

2.1 不斷電系統

不斷電系統主要功能為當市電異常時,持續為下游設備提供穩定電力,避免設備因異常斷電導致數據遺失,而在市面上,常見的UPS運作原理又分為三種,離線式(Off-line)、在線互動式(Line-Interactive)[5]以及在線式(On-line)[6]

離線式UPS架構如 圖1,平常由市電直接供應給用電設備,並透過充電機(charger)為電池充電,同時監看市電狀況,當市電發生異常時,切換開關則會動作,由市電側切換至逆變器供應。由此可知,離線式UPS擁有兩組電力交互供應,但兩組電力在切換時有轉換時間存在,若轉換時間過長,可能導致下游設備斷電當機。

圖1、離線式UPS運作原理[1]

在線互動式UPS架構如 圖2,其運作原理與離線式相同,但在市電旁路側多設計一個升/降壓補償電路,當市電供應發生長時間小幅壓升或壓降時能夠即時進行補償。

圖2、在線互動式UPS運作原理[1]

在線式UPS架構如 圖3,當在線上模式供應時,市電與用電設備隔離開,不會直接供應給下游設備使用,當市電進入在線式UPS時,會先由整流器(Rectifier)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7],此時直流電一邊流向逆變器(Inverter)轉換成交流電供應給負載使用,另一邊流向充電機對電池充電。此架構的優點是輸出電壓波型是完美的正弦波,達到最好的電力品質,但轉換效率較低[2]

圖3、在線式UPS運作原理

2.2 維護旁路盤

目前廠區使用的維護旁路盤大致上分為兩種,較早期是採用7個斷路器(Circuit breaker, CB)的版本,架構如 圖4,這種架構運用於台積電十二廠第一、二期,台積電十四廠;後期則發展出5個斷路器版本,架構如 圖5,此種則運用於台積電十二廠第三到七期、十五廠、十八廠。

圖4、UPS維護旁路盤架構(7CB版本)

圖5、UPS維護旁路盤架構(5CB版本)

7CB版本維護旁路盤架構較複雜,供電切換自由度較高,7CB維護旁路盤切換時由Q5N與Q3BP進行不斷電系統與外旁路的供電方向選擇,備源迴路則透過操作MTS-U與MTS-T進行備源供電切換,其中操作時不限制操作順序,可以選擇先切換至Q3BP,再進行MTS備源切換;也可以先進行MTS備源切換,交由不斷電系統的靜態開關進行負載轉移,再切換至Q3BP供電,前者操作較直接,失誤機率較低,後者切換時主備機並聯時間短,系統風險較低,但操作較複雜,人為風險較高。

5CB版本維護旁路盤架構較單純,操作較為直覺,電源與斷路器一對一,MIS為UPS輸出、MBP為維護外旁路、LTS為備機UPS輸出,切換時先切換至MBP,再切換至LTS供電,其中維護外旁路、UPS內旁路與備機迴路無法互相供應,與7CB旁路盤相比,5CB旁路盤價格較低,操作直覺,人為風險較低,但切換時間較久,導致下游設備暴露於未保護環境時間較長。

本文所提出外旁路電源同步切換功能即是為了解5CB旁路盤的致命缺點,若內旁路側斷路器開關失效,不斷電系統線上模式時電壓相位與市電不同步,在此狀況下,將導致無法進行負載轉移,致使電池耗盡導致下游斷電。上述狀況在7CB旁路盤中,只有當Q4S開關失效或內旁路異常時會發生,但在5CB旁路盤中,無論是UIP開關失效、內旁路異常或電源端空氣斷路器(Air Circuit breaker, ACB)失效都有可能發生,雖成本降低,操作較簡單,但元件異常之風險性卻提高了33%,因此,外旁路電源同步切換功能的實現勢在必行。

計畫/研究方法

3.1 研究環境

UPS外旁路電源同步切換功能的使用時機,在於逆變器鎖相電壓參考源消失時,逆變器輸出電壓相位角無法與市電同步,無法進行電源轉換。

UPS逆變器電壓相位參考源位於內部旁路之靜態開關一次側位置(如 圖6),為使UPS失去相位角參考源,本文將啟斷上游電力開關使得相位角參考源回歸零電位(如 圖7)。

圖6、逆變器電壓相位參考源

圖7、模擬逆變器無電壓相位參考源

3.2 研究方法

為使UPS具備電壓相位角參考源切換之功能,須另設計一維護旁路鎖相單元電路板安裝於UPS內部,並具備發送參考電壓源切換訊號與參考源相位之功能,如 圖8所示。使逆變器輸出得與備用UPS同步進行電源轉移。

圖8、外部維護旁路鎖相單元設計

3.2.1 Delta DPM實現方式

主機櫃上方蓋板新增一維護旁路鎖相板(DPM-SYS-Z),此板提供3項主要功能:①引入來自LTS端三相電壓相位角,提供UPS作為備用同步參考源 ②以一綠色按壓式按鈕作為切換參考源之指令操作,如 圖9所示 ③提供LED燈號顯示是否完成同步,如 圖10所示;其中訊號輸出至主機,具備顯示「開始進行同步訊號切換」與「同步訊號切換完成」之功能。

圖9、備用參考源輸入&切換操作按鈕(左)

圖10、LED狀態燈(LED1為準備好同步;LED2為完成同步)(左)

3.2.2 Eaton 9395實現方式

主機櫃中間新增一旋鈕,如 圖11,並以內部既有端子台進行連接,主要新增兩功能:①引入LTS端S相電壓相位角,提供UPS作為備用同步參考源 ②以內蓋旋鈕進行操作,旋鈕具備切換參考源與送出進行切換訊號之功能,並顯示於操作面板上。

圖11、Eaton 9395同步切換旋鈕

結果與分析

4.1 外部電源同步參考源切換試驗

將維護旁路鎖相板安裝後,本文實際將UPS輸入電源啟斷,此時觀察出主機失去電壓相位角參考源後,UPS主機逆變器輸出電壓與UPS備機輸出電壓開始產生電壓差[8],且此電壓差於0V~554V不斷跳動,此狀況下遠大於並聯標準24V (5%,以480V/277V為標準),如 圖12所示,CH1(土黃色):UPS主機輸出R相電流、CH2(紅色):UPS備機輸出R相電流、CH3(綠色):UPS主機輸出RS線電壓、CH4(藍色):UPS備機輸出RS線電壓、CH5(酒紅色):UPS主機與備機RS相電壓差。

圖12、無電壓參考源電壓差量測波型圖

啟用同步功能後,維護旁路鎖相板送出訊號使UPS將備機輸出電壓作為電壓相位同步參考源,此時可觀察到CH5主機與備機電壓差逐漸降低至24V內且不再跳動,如 圖13所示。

圖13、電壓同步參考源切換後電壓差量測波型圖

完成同步後,將電壓波型放大檢視,可觀察出CH3(綠色)與CH4(藍色)電壓相位幾近一至,計算其電壓差RMS值約為10V~15V,如 圖14所示。

圖14、UPS主/備機同步後波型圖

經由以上實驗驗證,當UPS使用時若發生UIP開關失效、內旁路異常或電源側空氣斷路器(Air Circuit breaker, ACB)失效等狀況時,透過外旁路電源同步切換功能皆可在失去原本電壓相位參考源下,切換至備用電壓參考源,並且成功同步至電壓差10~15V,進而達到電壓源並聯標準。藉由此設計,既可有效降低維護旁路盤採購成本,並同時避免伴隨而來的故障負載切換風險,以達到廠務穩定運轉、永續發展目標。

未來展望與結論

5.1 結論

本文提出UPS外旁路電源同步切換功能的設計,能成功在輸入電源側遭遇異常時,仍可提供一備用電壓參考源給予UPS進行電壓同步,降低負載轉移時需承擔之風險,進而達到廠務穩定運轉之目的;另一方面,也期望此項設計能逐步運用於運轉廠中,降低維護旁路盤採購成本同時避免緊急應變負載轉移之風險,呼應永續發展之目標,達成雙贏局面。

5.2 未來展望

當UPS外旁路電源同步切換功能啟用時,當下狀況應是其輸入電源已發生故障,因此,UPS外旁路電源同步切換功能的下一階段,則是當啟用此功能時,能同時發送訊號至維護旁路盤PLC,以PLC程式自動進行MIS自動直接切換至LTS的負載轉移操作,降低人為操作風險,邁向永續發展之目標。

參考文獻

  1. DMahalko, Dale Mahalko, Gilman, WI, USA,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899403
  2. 廖仁詮、郭朝龍、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相UPS電路架構及效率提升」。
  3. A. Domijan, G. T. Heydt, A. P. S. Meliopoulous, S. S. Venkata, and S. West,"Directions of research on electric power qual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Vol. 18, No.1, January 1993, pp. 429-436.
  4. R. D. Henderson and P. J. Rose,"Harmonics: The effects on power quality and transformer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 30, No. 3, May-June 1994, pp. 528-532
  5. Wen-Jung Ho, Jan-Bin Lio, and Wu-shiung Feng,"A line-interactive UPS structure with built-in vector-controlled charger and PFC,"Proceeding, PEDS’97, vol. 1, pp. 127-132, May, 1997.
  6. R. Krishman,"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frequency on-line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IEEE IECON Conf. Rec., pp. 578-583, 1995.
  7. N. Matsui and H. Ohashi,"DSP-based adative control of a brushless motor,"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 Society Annual Meeting, pp. 375-380, 1988.
  8. V.F. Pires and J.F. ASilva,"Teaching Nonlinear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Control of Electronic Power Converters Using Matlab/Simulink,"IEEE Tran. Edu., vol. 45, no. 3, 2002.

留言(0)

Further Reading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