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規劃的複雜程度與使用人數的多寡最為直接,如何將複雜的使用行為,透過空間計畫程序及方法,進而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提高工作與溝通效率,增進辦公社區的服務品質,是本文介紹的重點。
前言
對於辦公室規劃,除了務實處理表相的問題外,包含使用者內在所處於環境的空間行為模式與環境認知等非表象的議題,都是辦公室規劃時就必須要注意的議題。
表象的議題,此影響使用者對於環境舒適條件指標性的直接感受,建築物理環境控制學[1]中以音環境、光環境、熱環境、空氣環境、水環境作為健康舒適的指標;意指要做好辦公室規劃的首要條件,則必須考量建築外部之自然環境及當地氣候條件後,因地制宜的去配置合宜的建築計畫,乃至於建築物內的環境控制系統都是重要的考量依據及範疇。
而非表象的議題在環境行為學的意義則會影響到人的行為。Lewin(1936)的場地論(field theory),指出個人的心理現象同時受所在環境之影響,亦即行為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人與環境相互影響,形成個人的生活空間,生活空間係指個人的心理空間,包含了人與其心理環境,亦即能夠在某一時空之內可能影響或決定個人行為的一切環境因素或心理事件,也就是說個人行為隨其生活空間而變化。心理學上的解釋是:人類行為與環境互動會有一些基本的模式,這包括了外界環境所提供的外在刺激,個體本身所感受知覺的內在刺激,以及個體在接受到刺激所產生的行為,彼此是互為因果的。
事實上,噪音下的環境會令人情緒不安,污濁的空氣令人心情鬱悶,而光線的明暗也會影響到人的精神的好壞,不同的色調則帶給人們不同的內在情緒。辦公空間使用者所處的外在環境無時無刻地一直影響使用者的情緒,只有在最好的環境之下,人的潛力才得以盡情揮灑,因此,如何規劃進而塑造一個良好的辦公環境,則是此篇文中所提供之建議方法。
程序
辦公室規劃之方針主要是延續在廠區規劃時所確定的建築計畫,並依照一定的程序來進行相關作業,以確保規劃的完整性。
建築外部物理環境問題的界定
日照與開口計畫
建築量體設計,考量四季日照環境,配合適當的開口計畫,以創造親近戶外環境的空間,並以室外充足的自然光引入與室內空間的流通,以清楚明晰的空間架構,建立簡單明瞭的動線,空間的高低變化及多種天光的導入方式及角度,呈現出豐富的空間體 圖一。
圖一、太陽之日徑與實驗場之相關位置

季風與配置計畫
- 建築物配置方位之開口應以夏天迎西南季風、冬天遮擋東北季風為原則 圖二。
圖二、風頻圖模擬作為建築計畫參考
- 儘可能將建築物錯落配置以減少風陰影區覆蓋其他棟建築物,以確保鄰棟建築物的通風環境。
- 中庭的設計應儘量避免成密閉或單開口形式,應設計成兩向對流進出的雙開口。
納入企業文化的建築設計
企業識別系統
建築設計手法運用企業識別系統,顯露企業特質與性格,其色彩採用紅色,傳達台積公司鼓勵創新,保持高度活力的企業精神。白色代表純潔、爽朗的氣息,再以深灰襯底加強對企業特質的印象 圖三。
圖三、企業識別系統與建築特色的演進

企業建築特色
辦公室規劃設計要思考的不單純是建築觀點而已,特別是面對龐大企業組織,分佈於各地的生產聚落,如何提昇公司企業識別度更形重要,因此,具有特色的辦公建築規劃不僅是納入當地特色文化外,企圖使建築外觀來提高企業識別度,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圖四。
圖四、企業建築特色的演進

正直、誠信、開放的企業文化
由建築外觀開始到辦公室的規劃,無論來拜訪的客戶或供應商,面對台積電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從體驗建築開始。正直、誠信、開放的企業文化已在台積紮根許久,由十二廠開始,辦公建築規劃也巧妙的表達企業性格 圖五、六,運用透明的外觀,來表達正直、誠信原則,又賦以景觀規劃時採開放設計做法,來展現企業形象及價值,使得企業精神與建築同在,更是一個重要的聚焦所在。
圖五、十二廠研發暨總部大樓

圖六、十二廠四期研發辦公大樓

規劃準則的建立與執行
設定規劃目標及原則
針對各專案設定要達成的目標及原則,都需要在規劃過程中反覆再確認。舉十二廠四期的案例而言,工廠使用極大化/辦公空間極簡化,就是當初設定的最重要原則 圖七。
圖七、十二廠四期專案設定規劃目標

擬定執行策略
規劃目標及原則擬訂後,接著就是思考該如何執行,如同要將辦公室的使用建築面積最小化,但如何提供合理的最小化與設計方案,是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當然目標就是如何符合使用者期待 表一。
項次 |
設計需求 |
設計對應手法 |
---|---|---|
1 |
基地規劃朝最大建蔽率及容積率之上限,並創造最大FAB生產空間 |
工廠使用極大化 / 辦公空間極簡化 建蔽率為59.97%(法定建蔽率60%)、容積率為198.02%(法定容積率200%)、FAB佔地面積約78%(F12P1/P2約佔73.8%) |
2 |
建築設計可延續TSMC既有意象 |
正直開放的企業文化 延續6,12,14廠外觀透明之特質,以表達正直開放的企業文化 |
3 |
空間規劃需以效率之提昇,辦公空間方便溝通及實用性為主要考量。 |
溝通效率最佳化 建立最佳垂直水平溝通路徑、降低公設比 |
4 |
電梯的設計及安排須要有效率,以降低等待時間。 |
垂直運輸再強化 電梯6台集中並相互支援,降低等待時間;設置工廠入口專用梯降低電梯運載負荷 |
5 |
辦公室主管區座位之空間應朝向更精簡安排 |
空間使用合理化 所有辦公空間採用大辦公區概念,塑造精簡有效率的辦公環境 |
6 |
支持綠建築設計,但辦公室天井之應用須考慮台灣氣候的適用性 |
引進環境共生概念 以美國LEED綠建築概念作為設計基準 |
7 |
考慮台灣環境之舒適度,需謹慎檢討戶外陽台之必要性 |
善用外牆設計減低外殼耗能 運用立面設計規劃,以兼具遮陽功能 |
8 |
基地規劃不要讓建築物太過緊鄰道路,避免壓迫感 |
親和友善的環境 合理退縮距離,以景觀設計使環境更加優美 |
指標分析
為避免辦公室規劃過程中出現決策錯誤,最重要的原則是量化指標,讓數字說話,避免計畫內容產生細部設計的問題,及與使用者期待落差過大,這包含合理平均人員佔單位面積比,較具效率的服務核設計,與良好的採光面積計算等,當然也包括會議室配置及數量,餐廳服務計畫 表二。
分析項目 |
F12P1/P2 |
F12P4/P5 |
備註 |
---|---|---|---|
佔地比 FAB/OFFICE |
4.4:1 |
6.4:1 |
F12P4/P5生產廠房使用面積比例較高 |
汽車停車位 數量 |
1,020部 |
1,343部 |
F12P1外部承租221車位 |
平均每人 分配空間 |
16.3 m2/人 |
14.5 m2/人 |
F12P1/P2不含總部面積 |
公設比 |
38.5% |
29.8% |
公設面積包含電梯、樓梯、廁所、走道、機房、會議室 |
有效採光面積 |
21.3% |
50% |
F12P4/P5公設區在中央採光面積較多,可節省照明耗電 |
工廠入口 專用梯 |
無 |
有 |
提供潔淨室直接動線,以縮減兩部電梯之需求 |
會議室比 |
3,096人/69間 |
3,000人/48間 |
各項細部計畫的展開
辦公室規劃目標及準則擬定,經過指標分析探討後,應該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因此後續需要進行的便是各項細部計畫的展開。
如垂直運輸管理計畫:電梯交通計算是大規模的辦公建築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人員分流及運輸計畫,畢竟在建築機能垂直規劃分布後,因為服務不同樓層與生活串聯溝通之必要,因此需要很好的垂直輸送管理機制,在反覆的方案設定及尖峰五分鐘輸送率計算檢討後得出最佳解決方案進行設定 圖八、九。
圖八、十五廠垂直運輸方案分析

圖九、十五廠垂直運輸服務系統解決設定

納入綠建築指標規劃原則
從十二廠四期起,辦公室規劃首度引進環境共生計畫,導入LEED辦公建築設計原則,除了取得台灣第一座辦公建築LEED黃金級認證外,亦取得台灣綠建築鑽石級辦公建築殊榮 表三。
大指標群 |
指標名稱 |
與地球環境關係 |
排序關係 |
|||||||
---|---|---|---|---|---|---|---|---|---|---|
氣候 |
水 |
土壤 |
生物 |
能源 |
資材 |
尺度 |
空間 |
操作次序 |
||
生態 Ecology |
1. 生物多樣性 |
* |
* |
* |
* |
* |
大 |
外 |
先 |
|
2. 綠化量 |
* |
* |
* |
* |
* |
↑ | ↑ | ↑ | ||
3. 基地保水 |
* |
* |
* |
* |
* |
| | | | | | ||
節能 Energy Saving |
4. 日常節能 |
* |
* |
* |
* |
* |
| | | | | | |
減廢 Waste Reduction |
5. CO2減量 |
* |
* |
* |
| | | | | | |||
6. 廢棄物減量 |
* |
* |
| | | | | | |||||
健康 Health |
7. 室內環境 |
* |
* |
* |
| | | | | | |||
8. 水資源 |
* |
* |
* |
* |
* |
↓ | ↓ | ↓ | ||
9. 污水垃圾改善 |
* |
* |
* |
小 |
內 |
後 |
而節能設計不良的建築物,在其使用過程中所浪費的能源更是相當可觀。依據經濟部能源局所公佈之2006年台灣各部門最終能源消費比率(經濟部能源局,2007),台灣住家電力消費佔全部用電的19.2%,商業部門電力消費佔全部的10.5%,住家與商用建築物所使用的電力合計約佔總耗電的三成。事實上採用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所長遠使用的能源基本消耗為期數十年甚至百年,因此導入綠建築設計,採用建築自然採光以室內環境通風以降低空調耗能 圖十,減少水資源的浪費等,將大幅減少長遠使用能源基本消耗量,也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圖十、浮力通風及自然採光的中庭區( 十五廠)

細部設計基準及發展
舊廠區辦公空間的使用經驗對未來規劃是有相當大的助益,除了了解既有廠區使用過程中所提供的改善需求外,更進一步的建立合理化空間的機能配置及量體規模等參考原則,作為後續辦公空間標準化的依據,這當然也衍生整體規劃對預算的掌控價值。因此我們持續在過程中建立合理的空間規格,並且提供同仁舒適且熟悉的辦公空間。
公共服務空間
不同規模、不同廠區有著不同服務型態及活動機能設施,但是在新廠的規劃目標下就是儘可能提供一個合理規模及標準規格的便利服務環境,提供同仁、訪客及廠商於不同廠區但以同樣的模式或配置下使用公共服務空間如餐廳、便利商店、果汁吧、麵包坊、咖啡廳等。
以餐廳及廚房的規劃設計為例,不同規模的廠區,就有其不同的設置規模,其中除考量該廠區計畫員工數外,同時納入用餐週轉率作為規劃規模之設置基礎,進行餐廳及廚房規劃原則 表四。
Fab2/5 |
Fab3 |
Fab7 |
Fab8 |
Fab12 |
Fab12P4 | Fab6 | Fab14P1/2 |
Fab15 |
|
---|---|---|---|---|---|---|---|---|---|
座位數 |
2148 |
1492 |
1867 |
1389 |
3132 |
3677 |
1580 |
3000 |
5979 |
直接人員人數 |
1785 |
1657 |
1329 |
1572 |
722 |
924 |
2247 |
1828 |
3375 |
a 各廠最大用餐人數 ×(座位數+直接人員/4) |
2594 |
1906 |
2199 |
1782 |
3313 |
3908 |
2142 |
3457 |
6823 |
b 用餐座位數 |
630 |
700 |
732 |
478 |
1050 |
1040 |
694 |
612 |
1949 |
c 用餐面積 (m2) |
1642 |
1554 |
1339 |
760 |
1542 |
1365 |
1357 |
1475 |
4094 |
d 服務率:每服務一人所需時間(分鐘) |
0.4 |
0.4 |
0.4 |
0.4 |
0.4 |
0.4 |
0.4 |
0.4 |
0.4 |
e 各廠可能用餐人數/座位數 = a/b |
4.1 |
2.7 |
3.0 |
3.7 |
3.2 |
3.8 |
3.1 |
5.6 |
3.5 |
f 每一座位平均面積 = b/c |
2.6 |
2.2 |
1.8 |
1.6 |
1.5 |
1.3 |
2.0 |
2.4 |
2.1 |
g 各廠平均用餐人數 |
2205 |
1620 |
1869 |
1515 |
2816 |
3322 |
1820 |
2938 |
5799 |
h 餐道數 |
10 |
10 |
10 |
9 |
11 |
12 |
9 |
9 |
19 |
會議室設置
設置會議室的目的是在於有個良好的溝通環境,過多或過少的會議室設置都是不宜的,因此會議室需求與供給對於及管理會議安排是工作效率一項很重要的指標 表五。
F12P1 |
F12P4 |
F14P1 |
F14P3 |
F15(Request from HR) |
F15 As Design |
|
---|---|---|---|---|---|---|
座位數 |
3263 |
4159 |
3024 |
2600 |
5900 |
5900 |
會議室總數 |
65 |
74 |
54 |
46 |
107 |
105 |
會議室比例 (Seats/Room) |
50 |
56 |
56 |
57 |
55 |
56 |
Mt Rm. Request from HR |
Mt Rm. As Design |
2F |
3F |
4F |
5F |
7F |
Tower Building |
|
---|---|---|---|---|---|---|---|---|
多功能會議室 |
4 |
2 |
1 |
1 |
||||
生產會議室 |
2 |
2 |
0 |
2 |
||||
大型會議室 |
6 |
6 |
4 |
1 |
1 |
|||
中型會議室 |
76 |
49 |
11 |
8 |
8 |
11 |
11 |
|
小型會議室 |
14 |
41 |
12 |
3 |
5 |
10 |
11 |
|
面談室 |
5 |
5 |
5 |
|||||
小計 |
107 |
105 |
33 |
11 |
13 |
24 |
22 |
辦公座位
考量同仁溝通效率與不同職務,不同機密等級之基礎下,建立辦公座位標準化機制,利於組織成長及更動時有更彈性的座位安排 圖十一。
圖十一、辦公座位設置計畫圖

指標系統
提供同仁、訪客及廠商於不同廠區,但得以同樣的視覺模式及相同的指標系統來作為辨識空間使用之邏輯與提高其自明性 圖十二。
圖十二、指標系統標準化

其它
辦公室規劃除以上述之合理經驗邏輯作為標準化的基準外,亦須整合機電、空調、消防之系統工程,尤其在室內換氣品質經驗及噪音控制方法等,經過幾個廠的經驗累積與案例改善,也得到不少規劃時期就得以對應的做法,例如:
- 自然採光:在多數的辦公大樓設計中,常見的做法是將主管辦公室安排在窗邊,但我們的規劃則將大面自然採光提供給開放辦公區同仁,以減少人工照明並提昇空間環境的舒適性。
- 自然通風:大空間辦公環境已經是目前最有效率的溝通規劃模式,而該空間應用難免會讓人感覺過於吵雜及擁擠,有別於其他辦公環境,我們也努力在有限空間下試著調整出挑空空間的設計做法,不僅可以讓空間豐富多元外,甚至能提供大空間之自然通風之換氣效果。
- 會議室的回風改善設計:由於中型規模以上會議室人員較多,而在會議過程中,人員若處於密閉空間時間較長,則會造成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僅靠出風設計並無法提供較佳的換氣環境,因此於中型規模以上會議室增加一回風牆,進而得以大幅改善會議室之室內空氣品質。
- 辦公家具系統:桌下方封板由不透空金屬面板改為沖孔面板,大幅改善傳統辦公室電腦蓄熱,且辦公空間熱對流不佳所造成的不舒適。
- 廁所臭氣改善:廁所空調設計純粹以負壓排氣作為基礎換氣方法,並設置於座(蹲)式馬桶側,並於導擺上方增設垂板,減少天花板上發生對流情形,減少對流之臭氣污染。
- 隔間牆隔音設計:於舊有之隔間牆內增加空氣層厚度,牆厚由原本12cm改為16.5cm,在最小資源下發揮最大改善效益,改善主管辦公室或會議室之鄰房噪音環境問題。
圖十三、多元且豐富的多功能空間設計(十四廠三期)

圖十四、運用電扶梯提供人員垂直輸送(十五廠)

結論
對於辦公室的空間計畫,由外到內的複雜程度與使用人數的多寡最為直接,說穿了就是要把一群人組織在一塊,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提高工作與溝通的效率,增進辦公社區的服務品質,同時滿足訪客及廠商於食、衣、住、行的基礎目標。
面對日益龐大企業組織體制下,廠區辦公室要思考的是服務規模所帶來的生活機能,光是人員進與出都可能造成動線上的糾結與安全風險,如何能兼顧空間彈性與設計標準化的空間整體規劃架構,更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2012年12月初台積電中科十五廠三期開始裝機期間,施工廠商與訪客進廠人數湧入規模超過5,800人,再加入員工近3,000人,很難想像,台積電辦公室一天要服務近萬人次的生活機能已經等同於中型車站的服務規模,光是運輸計畫,都必須要縝密的思考及討論,否則以支援廠房型態的辦公建築要在這種規模下運作是很容易發生問題的。
而辦公室規劃成功與否是成就未來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建築生命週期,規劃策略必須形成循環,並逐步進行方案分析及案例研究,作成前導式決策的機制,明確的界定問題且循序的再修正問題。辦公室規劃承基地規劃,而基地規劃到建築規劃,其中無論環境條件、交通因素,乃至當地文化皆需要做全面性考量。而辦公室規劃作為細部設計準則,是細部設計好壞顯露與否的關鍵。新工處未來仍將持續提出多元、創新的辦公環境空間規劃設計,提供使用者更美好的辦公環境。
參考文獻
- 周鼎金,建築物理(新版)。台灣:旭營文化,2000年3月。
- Lewin,K.(1936).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築評估手冊:社區類。台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社,2011年12月。
- 張效通譯,(1998),敷地計畫(第三版),Kevin Lynch & Gary Hack原著,六合出版社。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