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雲端時代的廠務平台發展趨勢
Keywords / Cloud Computing3,Virtualization,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latform as a Service,Software as a Service
自從2007年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一詞出現之後,各大政府、企業與學界無不積極發展雲端運算,也帶動網路技術、IT設備的變革,以及服務概念的崛起,儼然已成為新一波的資訊革命,勢必影響未來人們的使用模式。雲端運算係為一種概念,而非技術之專有名詞,本文將闡述目前廣為人們接受之雲端定義,其中包含其特色、服務型式與部屬模式等,進而以雲端興起的概念衍伸,說明現今廠務部份平台已導入雲端前期概念的應用,如新建廠規劃之IT infrastructure標準架構與廠務運轉資訊平台OneFAC均為虛擬化(Virtualization)技術之應用,接著檢視未來廠務平台可以發展的契機與趨勢,如廠務氣化物料管理系統導入雲端概念之建議以及軟體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的應用,最後說明雲端運算之優缺點,提供各位先進前輩們參考。
前言
雲端運算是一種新型態的運算應用概念,必需奠基於各項資訊技術逐漸發展而成,其中包含處理器多核心運算技術之突破、虛擬化之應用、行動裝置普及化以及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人們只要簡單透過瀏覽器,便能輕鬆使用各式服務,快速取得所需之資訊。這種運算模式已經成為資訊科技劃時代的變革,且同時也逐漸改變企業管理資訊設備的模式,雲端運算可以動態地支配各項運算資源,將其運算效能最佳化,此外也可透過虛擬化技術大幅降低網路設備數量,降低維運成本及空間,甚至達到節能之效益。在十二吋晶圓廠中,廠務系統既多且廣,廠務工程師開發了各式平台以提昇管理效率,而身處在「雲端」時代的我們,如何將雲端的概念逐步地應用在未來廠務平台發展上,顯然是一門值得深思的課題。
背景
「雲」一字早期是用於通訊產業,以人們熟知的意象來傳達抽象且複雜的網路架構。西元2007年,雲端運算一詞出現,由Google、IBM與美國大學開始研究,隨後Yahoo、HP及Intel也積極推進雲端運算[1],2010年,行政院也通過「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雲端運算演進歷程如 表1所示[2],顯示雲端運算已儼然成為資訊科技之新時代革命,且正在產生影響。
西元(年) |
雲端運算演進項目 |
---|---|
1983 |
昇陽電腦 (Sun Microsystems) 提出「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
2006 |
亞馬遜 (Amazon) 推出彈性運算雲端 (Elastic Compute Cloud;EC2) 服務。 Google 執行長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在搜尋引擎大會 (SES San Jose 2006) 首次提出「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 的概念。Google「雲端運算」源於Google工程師克里斯多福‧比希利亞所做的「Google 101」項目。 |
2007 |
Google 與 IBM 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推廣雲端運算的計畫,這項計畫希望能降低分散式運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並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及技術支援。而學生則可以透過網路開發各項以大規模運算為基礎的研究計畫。 |
2008 |
Google 宣布在臺灣啟動「雲端運算學術計畫」,將與臺灣臺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快速運算技術推廣到校園。 雅虎、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一項涵蓋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的聯合研究計畫,推出雲端運算研究測試床,推進雲端運算。該計畫要與合作夥伴建立 6 個資料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台,每個資料中心配置 1400 個至 4000 個處理器。這些合作夥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訊發展管理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 運算中心、美國伊利諾大學香賓分校、英特爾研究院、惠普實驗室和雅虎。 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資訊顯示,戴爾正在申請「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 技術架構的術語的控制權。戴爾在申請檔案中稱,雲端運算是「在資料中心和巨型規模的運算環境中,為他人提供電腦硬體客製製造」。 |
2010 |
Novell 與雲端安全聯盟 (CSA) 共同宣布一項供應商中立計畫,名為「可信任雲端運算計畫」(Trusted Cloud Initiative)。 臺灣雲端運算發展之趨勢分析與研究,我國經濟部進行雲端運算SWOT分析。 |
雲端運算的概念並非由單一企業或學者所獨創,發展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定義,而其中最廣受人們採納的是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提出的定義:「雲端運算是一種模式,能方便且隨需求應變地透過連網存取廣大的共享運算資源(如網路、伺服器、儲存、應用程式、服務等),並可透過最少的管理工作及服務供應者互動,快速提供各項服務。」更進一步以5種基本特色、3種服務型式與4種部署模式來定義雲端運算,簡要概述如 圖1所示,以下將逐一進行說明。
圖1、雲端運算的定義[4]

5種基本特色
雲端運算的5種基本特色包含自主服務、網路存取、資源共享、具有彈性的靈活度以及服務可計算,使用者只要透過網路使用運算資源,不需另外建構硬體設備,依照客戶的需求使用相關服務;而運算資源則可以被快速動態地調整以滿足不同用戶之需求,並且依服務量計價。總而言之,雲端能夠提供平價、彈性的運算基礎資源以滿足大眾需求。
3種服務型式
雲端運算另一個重要概念則是以服務為導向,可分為三大類,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IaaS
提供用戶基本的計算資源,其中包含運算、儲存和網路,用戶也可掌控作業系統、儲存空間、部署的應用程式及防火牆等,但卻不需要知道如何去維護這些硬體。舉例而言,早期的用戶可能需要自己組裝電腦,甚至懂得如何維修硬體,但對使用雲端服務的用戶來說,完全不用了解這些架構,還是可以使用這些服務。
PaaS
提供用戶開發的平台環境、硬體資源及軟體開發工具,用戶可掌控運作應用程式的環境,但並不掌控作業系統、硬體或運作的網路基礎架構。例如:Force.com。
SaaS
提供用戶在雲端上直接使用應用程式,只要透過多元的連網裝置,例如瀏覽器即可取用服務,完全不需管理相關之基礎設施以及平台,也不用擔心軟體的安裝與升級問題。
4種部署模式
要實現雲端運算可能有眾多因素需要考量,例如高可靠度、高安全性以及成本概念,因此衍伸出不同的部署模式 圖2。
圖2、雲端運算的4 種部署模式示意圖[4]

公有雲(Public Cloud)
通常是由一個大型供應商提供運算服務,用戶可能是一般大眾或是大型企業,透過Internet進行存取服務,優點是不需投資基礎設施,缺點則是資料的隱私及安全性相對較低。一般常見的Google Docs、Dropbox,都算是公有雲的應用。
私有雲(Private Cloud)
通常是由用戶(企業或是大型組織)投入成本自行或是委託供應商建置,使用服務者僅有用戶內部,相當然爾,優點是資料的安全性及可靠度提高,缺點則是初期需投入建置成本及長期的維運成本。
社群雲(Community Cloud)
通常是由有共同需求的數個組織共享基礎設施,也可能為自行或是委託供應商進行建置與管理,算是私有雲的另一種延伸,使用這種模式的主要優點是用戶可享有高可靠度的服務,同時也能達到節省成本的效益。
混合雲(Hybrid Cloud)
顧名思義,即是由公有雲、私有雲、社群雲組成兩個或以上的運作環境,一部分的服務在私有或社群雲執行,另一部分的服務在公有雲執行,相較於公有雲及私有雲來得有彈性許多,同時又可兼顧資料的安全性。
為能夠滿足眾多用戶之運算需求,雲端運算需要大量的資源,並且能夠靈活的調度以及具備高效能的運算能力,因此雲端運算能夠快速發展係仰賴四大關鍵技術,分別為硬體技術的突破、分散式運算的發展、系統管理和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如 圖3所示。
圖3、促成雲端運算的關鍵技術[1]

由雲端的概念看廠務平台未來的發展
虛擬化技術的引進與應用
虛擬化(Virtualization)是雲端運算中關鍵技術之一,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IBM大型機,後來隨著CPU核心運算能力之提升,也促成虛擬化應用逐漸普及。簡而言之,虛擬化便是能在同一個主機硬體上切割多個虛擬主機,且同時可運行而不互相干擾。若以 圖4來進行說明,在虛擬化前,共有三台伺服器,分別運行不同的應用程式,而透過虛擬化技術之應用,我們可以在軟體虛擬層(Virtualization Layer)上分別運行不同的作業系統,進而在其環境中運行各種應用程式。
圖4、虛擬機運作的概念圖

虛擬化應用的優勢有三:
- 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昇:現代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非常強大,足以應付用戶所需,尚有閒置的資源可以應用。
- 單一伺服器之使用效率低:大多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僅使用一部份電腦資源,甚至用戶可能因考量系統環境衝突問題,若為環境需求差異過大的應用程式,通常不會置放在同台伺服器上運行。但以虛擬化建置,可以打造完全隔離的環境,同時也可提升系統運算效率,資源使用支配最佳化。
- 節省空間與綠色節能:虛擬化可降低實體伺服器的數量,當然機房所需空間便能節省,另外在電力消耗及機房冷卻系統的耗能,也能大幅降低管理成本。
加入技術成熟的時間
目前廠務資訊發展課針對未來300mm FAC新建廠規劃一套IT infrastructure標準架構,總共規劃五台伺服器,其上執行包含運轉相關、值班需求、資安管理等至少15支應用程式,且應用虛擬化的概念達到備援的能力,如 圖5所示,可以看到在標準架構中共設計三台伺服器用於運行應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AP),其上各有兩台虛擬機以達到互相備援,如VM01就同時建構在AP1與AP3兩台伺服器上。透過虛擬化的方式,在不同的伺服器上進行備援,除可提昇資料穩定度,同時也充分利用伺服器的資源。
圖5、300mm FAC IT infrastructure 標準架構[5]

此外十二吋廠廠務運轉資訊平台OneFAC,也是應用虛擬化之架構,其作法為竹中南科各擁有兩台虛擬機作為portal入口,並且搭載負載平衡技術來提高用戶使用時之響應穩定度。反觀在成廠區,由於早期IT基礎設施技術尚未如此純熟,大多數的狀況會在一台伺服器上運作少數的AP,而近期成廠區也陸續遭遇早期的伺服器硬體效能已不堪負荷現今AP所需之大量運算資源,若能在硬體升級之際,應用虛擬化的技術,在伺服器上規劃數個虛擬的作業系統,再評估將同屬性之AP置於同一虛擬作業系統運作,如此可將伺服器數量降低,其餘伺服器方能更進一步提供其他的運算資源,如能源管理。
資料也要上雲端必然的趨勢
根據統計,全球千人以上規模的中大型企業中,82%擁有「多雲混合」的IT環境,其中公有雲與私有雲混雜運用的比例更高達55%[6],顯示混合雲的應用已經是必然的趨勢。在廠務系統中,各式化學品的供應需要仰賴廠商灌充,當化學品低於安全量,則由人為通知廠商運送槽車,隨後槽車之運送動態也需要由人為電話追蹤。若是能夠將化學品之現量、根據近期平均消耗量估算剩餘供應時間等有效資訊即時拋到公有雲,而供應商能夠隨時隨地透過任何行動裝置得知,即早安排槽車運送,同時供應商也能將運送計劃、槽車運送即時動態上傳雲端供廠務進行存取,若未來還能搭載TSMC APP應用,讓氣化工程師、主管能夠隨時瀏覽,進行即時溝通調整,應能大幅提昇管理效率。在南科廠務執行FHM(Facility HPM Management)智能化之專案中[7],將現場氣瓶櫃、Chemical及Slurry各項參數統一蒐集至FHM,用以進行報表應用,如每日領料、即時用量等。同時,南科廠務也提出對GC物料管理之未來規劃[8],如 圖6所示,建議以雲端方式建立FHM主系統,將各廠之資料統一處理,以上兩者例子顯示在化學品管理這個領域,廠務同仁是很積極思考如何應用雲端概念來提昇工作效率。
圖6、GC 物料管理系統現況與建議

SaaS服務應用
近年來,廠務致力於人員之專業訓練,不斷深耕培養各項專業技能,因而也產生許多工程軟體的需求,如AutoCAD、CFD、Matlab等,現今各廠都有AutoCAD專屬電腦供工程師使用,傳統的這種模式會受到地點、設備之限制,然而軟體即服務(SaaS)的思維,勢必成為未來雲端運算架構下的重要商業模式,我們可以向提供軟體即服務的需求商租賃相關應用軟體,在自己的電腦上即可使用,不受地點限制,也不用擔心軟體版本的更新問題,甚至擁有更強運算能力的叢集。2009年,Autodesk即開始投入雲端市場[9],2014年,ITRI也與Matlab服務商合作[10],提供雲端服務供機構內同仁使用。
雲端種類的優缺點分析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包含雲端運算也是如此,前面我們談及雲端應用能夠大幅降低IT基礎設施成本,透過虛擬化技術能夠提高資源之使用效益等優點,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缺點,其中包含資料的可靠度可能降低,對於IT設施之維運缺乏掌控度,甚至大眾最普及所知的安全性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在應用雲端運算的同時,也需要納入評估考量的面向 表2。
優點 |
缺點 |
---|---|
IT基礎設施成本降低 |
資料可靠度降低 |
IT基礎設施擴充性提高 |
IT設施維運缺少掌控度 |
連上網際網路便能使用服務 |
安全、隱私和法規問題 |
提高資源管理和能源效益 |
結論
雲端運算應用普及化,是一個長遠漸進的過程,雖然目前雲端服務的資訊安全問題也是普遍大眾所顧慮的,但近年來已看到不少企業逐漸跳脫原本的觀念,漸漸改觀開始引進雲端。在這個雲端時代裡,廠務平台OneFAC等應用平台均是雲端概念的體現之一,十二吋廠的IT標準化架構也導入虛擬化之技術,顯示我們是持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而身為廠務工程師也應該去思考未來資訊平台的管理方向,包含GC物料的管理系統等等。雖然要走到真正的雲端尚有一段長遠的路要努力,但我們可以先將雲端的基礎概念如混和雲、多雲與關鍵技術如虛擬化逐步引進,進而應用在廠務系統上,為未來雲端化就一些準備與規劃。不可諱言地,未來雲端運算將會變成類似水、電公共設施,對大眾而言是一種唾手可得的資源,希望能藉由本文,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參考文獻
- 廖文華、張志勇,雲端運算概論,臺北:五南,2016
- 曾憲雄,計算機概論,東華書局,2012
- 潘奕平,圖說雲端運算,臺北:書泉出版,2011
- 雲端運算徹底了解:基礎篇,http://www.ithome.com.tw/article/93002
- 林威志、吳智瑋(2015年4月),OneFAC IT Infrastructure Design。
- http://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30&id=0000 431542_mv96rjpc3yodj73ytii9b
- 蔡瑞峰(2017年),FHM智能化平台
- 陳民凱(2017年),GC物料管理系統現況與建議
- https://www.autodesk.com.tw/360-cloud
- 陳明江,Matlab雲端應用實例,http://ccds2014.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4/12/ A-3_下_ Matlab雲端應用實例陳明江.pdf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