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圖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A Moving Aesthetic of Contemporary Building:Southern Branch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當代建築的流動美學 - 故宮南院

關鍵詞/ 綠建築10、建築美學、綠色設計、綠色能源2
Keywords / Green Building11,Architectural Aesthetics,Green Design,Green Energy2

歷經一波三折,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興建計畫終於塵埃落定,佔地七十公頃的故宮南院園區將於2015年全面開放營運,博物館主體建築由姚仁喜率領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園區景觀則由行遠國際開發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故宮南院將打造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與台北故宮建築外觀強調古典相反,以新穎的當代建築風格呈現,建築整體規劃將透過綠色工法、綠色材料、綠色設計與綠色能源等行動,體現建築「綠色內涵」,並和強調多元、交流和交錯的亞洲文化相結合,未來將是亞洲藝術推廣與發展的重鎮,也是南台灣具有特色的文化休憩園區。

文字設定:

背景

位於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主院區,1990年代後逐漸面臨展覽空間不足的窘境,計畫進行擴建;而於此同時,政府也希望藉由大型建設以解決台灣南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而逐漸產生了「故宮於台北以外地區另建分館」的政策,進而確定了故宮分院的計畫。

故宮南院計劃是中央政府於2001年核定的一項國家重要文化政策,為帶動臺灣中南部地區的文化、社會、經濟發展。計畫提出後,許多縣市開始爭取此計劃,當時以台中市、嘉義縣(太保市)、高雄縣(橋頭鄉;今為高雄市橋頭區)等地方政府爭取最為積極,2003年1月,行政院正式選定以嘉義縣太保市為故宮分院院址。

故宮南院基地空拍圖 ( 圖片來源:Google Map, 2011/10/7)

基地位於嘉義縣太保市、朴子市、六腳鄉交界,南臨嘉義縣治地區及長庚醫院綜合醫學院區(如圖1),距高鐵車站僅兩公里。南部院區基地面積共約七十公頃,地形平坦,之前為台糖公司擁有的甘蔗田;其中作為博物館建築及鄰近景觀區使用的館區約佔十二至十五公頃,其餘園區為人工湖、地景造園及相關開發預定地。

圖1、故宮南院位置圖

設計規劃發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04年3月經由甄選,決定由洛德博物館文化規劃(股)公司進行整體規劃暨開發顧問服務,並於2004年12月完成規劃報告。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新建工程建築顧問服務案」於2004年8月上網公告,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台灣、西班牙、法國、美國,日本、荷蘭、加拿大、瑞士、馬來西亞等十四個國家的四十個團隊參賽競爭。國際標競圖後,9月底選出荷蘭MVRDV、美國Antoine Predock Architect (APA)、日本隈研吾建築師事務所、台灣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瑞士Valerio Olgiati、及美國的Studio Daniel Libeskind工作室等六家入圍團隊進入第二階段決選。11月最後結果揭曉,由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的APA取得資格。

圖2、2004 年競圖首獎作品 夜間模擬圖 ( 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設計概念:主體建築分為兩大部分,尖尖突出的玻璃建築體,以台灣檜木為主要建材,象徵台灣的玉山;周圍環繞的大理石方形展廳,象徵台灣的土地,形成 「厚重展館vs 輕盈中庭」的簡單概念。主體建築四周以流水庭園往外連結, 象徵台灣的海島意象,最外圍有大面積人工湖,營造出中華文化山水畫意境。

圖3、APA 競圖作品之夜間模擬圖 ( 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玻璃內部設有木製棧道,可供旅客循棧道而上一覽湖色風光,棧道下方為充滿水氣的竹林,象徵阿里山的山嵐。Antoine Predock 認為,台灣擁有無限活力和無窮文化底蘊,他從雲門「行草」和商代青銅器獲得靈感。Antoine Predock 之所以能取得多數評審的青睞,在於他將台灣的特色元素一點一滴且妥善地安排在他的作品中。

圖4、故宮南院願景館開館盛況 ( 圖片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2005年11月,前總統陳水扁主持動土儀式,故宮南院願景館(圖4)也隨之開館;2006年3月,工程啟動。2008年11月因APA與故宮方面溝通不良,而決定退出本案並求償四千萬。2009年3月設計工作轉由宗邁建築師事務所接手,然後續亦因故於2011年1月終止合約。直至政黨輪替後,南院計畫仍一變再變,地方群起力爭,而中央最終回應預算、時程和定位不會改變。

耗資三千萬興建的願景館,除規劃展示分院籌建之過程、設計圖、建築模型及國外具指標性意義的博物館例子外,並有故宮具代表性文物。2009 年9 月,因為私人承租地到期,為了保住故宮願景館,縣政府另承租了新地方,負擔900 多萬元搬遷費,在不破壞300 坪建築物的考量下,縣府用平移的方式,出動13 台怪手齊力拉動重達3 千噸的建築物,因為一次只能拉動1 米,主建築物平移到100 公尺外的的新地點,花上10 餘天的時間。

圖5、故宮南院願景館現況─已變成嘉義縣文化觀光局,位於故宮大道與故宮東路交叉口轉角處

園區整體工程進度表

2011年3月21日,設計工作與博物館主體工程再交由姚仁喜領軍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接手,園區景觀則由行遠國際開發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執行。2011年10月景觀工程開始動工;而建築主體則預計於2012年9月動工。目前本案已委託內政部營建署代辦主體建築及相關工程,計畫在民國104年底可開始試營運。園區整體工程進度如上表

經過筆者於今年四月初實地勘察結果了解,園區週邊道路已興建完成,目前正進行周邊的綠帶工程(如圖6),景觀工程與主館場皆尚未動工(如圖7),院區周圍圍籬張貼了南院外觀設計圖、主館內部規劃圖、各項作業進度表等。

圖6、周邊綠帶工程-新植栽移植工程 ( 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網站)

圖7、基地現況( 人工湖區)

規劃概念

整體園區規劃

位於嘉義縣太保市西側的基地位址,南側臨五十米故宮大道與六十米太子大道,為主要聯外道路。七十公頃用地分為二十公頃博物館區(含一座跨湖的景觀橋),與五十公頃景觀園區。

圖8、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全區平面圖

博物館區

博物館區包含博物館區與遊客服務區。全區以博物館區為主軸,沿途經由遊客服務中心、水邊步道等,將遊客由停車場引導至博物館之入口,參觀完博物館後,遊客可藉由人行步道系統進入四周主題景觀庭園,以遊覽亞洲風貌縮影。

博物館配置於基地核心區域,北、東、南三面迎湖,步行進入博物館前,會先經過造型優美的景觀橋(圖9),沿著緩坡上至二樓建築中庭,也可以往左通往一樓借展廳入口(圖10)。上至中庭前,會經過虛實二量體交織時所形成的拱門,隱約看到中庭內的植栽綠意與接待大廳入口。

圖9、景觀橋模擬圖

圖10、入口意象模擬圖

內部採挑高設計的接待大廳(圖12),透過帷幕玻璃將湖面景緻盡收眼底,沿著弧型樓梯緩緩而上,最後來到虛實量體的交叉點,俯視走過的景觀橋與中庭,此一趣味的安排,將創造出參觀動線上,空間序列的高潮。

圖12、挑高設計的接待大廳模擬圖

景觀園區

以亞洲主題庭園規劃為主,由行遠國際開發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所規劃的博物館景觀園區,結合生態環境體驗與學習,兼顧當代蘭花生技農業、農藝文化與生活風格,配置台灣、日本、東南亞、蘭花等四大主題庭園,透過各亞洲國家文化之實質體驗與心靈饗宴,展現亞洲不同文化特色,映襯亞洲藝術文物博物館之內涵。故宮目前規劃將另辦理促參可行性評估,邀請專業團隊投資建設並經營主題庭園及文化觀光設施,展現亞洲多元文化的體驗。

由於本案基地鄰近北迴歸線,故也將嘉義北迴歸線上歷史文化元素,經美學轉換後與景觀設施相結合,以豐富在地文化的表現,截取在地文化元素與自然資源,鑄造出一系列可供遊客親近的遊戲設施,包括:圓形廣場、觀鳥平台(圖11)、野外教室、教育步道等,將其融入在層次豐富的生態地景中。

圖11、觀鳥平台模擬圖

人工湖區規劃為上湖景觀池與下湖生態滯洪池。下湖湖心設計兩處生態小島,外環則維持濕地狀態,以提供園區內生態景觀及滯洪、防洪使用。

亞洲文明交流象徵

博物館主體建築總樓地板面積達33,947平方公尺,將呼應「國際級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建館定位,並從亞洲宏觀的角度展現出典藏國寶的時空脈絡與文化背景。運用「龍」、「象」、「馬」等元素交織而成,象徵亞洲三股主流文明─中華、印度、波斯在歷史長河中的互動交流與獨特的生命力。建築設計上,藉由三個流線量體交織成的建築,象徵這三股文明在歷史的洪流裡綿密不斷的交流,交結而不混雜,保留各自獨特的文化生命力與延續性。

圖13、博物館區側視模擬圖

書法藝術的抽象表現

延續了原設計APA擷取自書法墨色線條般流動概念,藉由濃墨、飛白、渲染三種中國書法的筆法,形成如行雲流水般流動的建築造型,三個流線量體的交織除象徵三股文明的交流,整體造型表現上延伸書法藝術的抽象概念。

這三個連線交織的量體,將融入嘉南平原的生態地景中,成為生態地景中流動的形體。象徵飛白的一筆,以玻璃帷幕表現,配置於建築東側,量體的內部則規劃自然採光的空間;象徵濃墨的一筆,則以密實的量體表現,除了呼應內部的典藏與展示空間對自然空間敏感的需求外,將量體配置於西側,可以降低整體建築的外殼耗能;象徵渲染的第三筆畫,介於虛實二量體之間,以緩坡將遊客緩緩引入,向北穿過交織量體後,再以緩坡降至尾端湖畔。

圖14、主體建築夜間鳥瞰模擬圖

姚仁喜說:『我們利用亞洲文化交流,這是故宮南院的主題,把亞洲、中國、印度、波斯,用龍、馬、象這3 個 代表的交流,把它轉換成中國書法的意境,希望在嘉南平原上呈現出一個生態環境裡面流動的形體。』

圖十五、主體建築模型上視圖

綠色、安全、防災的建築設計

為善盡環保節能的世界公民責任,建築整體規劃將透過綠色工法、綠色材料、綠色設計與綠色能源等行動,體現建築「綠色內涵」。因應南台灣日照特性,建築西側以密實的量體遮擋西曬,東側則以出簷遮陽,南北側設計開口達到室內通風作用,將是一棟永續節能的綠建築。

為維護珍貴的國寶典藏安全,除了在建築基礎下方進行地質改良以強化地質承載力外,建築結構結合隔震設計,大幅提升建築耐震度。在防洪考量上,除抬高地面高程外,另於典藏區額外設置防水閘門,以因應氣候變遷的突發性洪水。

圖16、建築結構結合隔震設計

圖17、依行政院頒「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與內政部建研所「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 依期程協助取得「鑽石級」候選綠建築證書與綠建築標章

圖18

結論

回顧故宮南院的計畫歷程,雖然幾經波折,但最後的設計成果確實令人為之亮眼與興奮,可與其定位「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互相呼應,除了塑造出我國與亞洲以及世界各地文化相互連結的新意識,並彰顯出人類文明相互依存的重要性。相信未來完工啟用後,必將帶動當地觀光發展,提升週邊地區的文化素養,成為南台灣另一嶄新的國際觀光據點,亦將是一座讓國人稱許的驕傲建築。

參考文獻

  1. 嘉義縣政府全球資訊網網址 http://www.cyhg.gov.tw/ 
  2.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3.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4. 漢寶德(2008),故宮南院的教訓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2012年3月20日。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1/5137
  5. 林惠文等人(2005),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特輯,建築師月刊,第363期,65-120,臺北市 :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
  6. TVBS新聞網 http://www.tvbs.com.tw/
  7. 山君(2008),姚瑞中向台灣蚊子館下戰帖,藝週刊電子雜誌,第69期,68-73。網址: http://artnews.artlib.net.tw/emagazine/100908Vol69/
  8. 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
  9. 大紀元新聞網 http://www.epochtimes.com/
  10. 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 http://www.artech-inc.com/

留言(0)

Further Reading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