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攝影/黃梵豫 中科十五廠南側景觀
Better Landscaping with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Science Park

發展綠建築認證對科學園區景觀推展之期許

關鍵詞/ 綠建築認證、科學園區2生態復育6
Keywords /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Science Park,Ecological Restoration5

自2006年起,台積電帶頭引入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系統,並致力與台灣綠建築標章EEWH整合後,帶動了科技大廠自我要求取得綠建築認證的風潮,但生態復育不是取得綠建築標章就一定可以達到,而應從景觀與生態規畫的角度,使各廠區內的綠地與周邊環境互相連結成生態網絡,才能提升生態品質或生物多樣化。在LEED認證系統中,這樣的概念與做法分布在LEED-NC(新建建築)、LEED EB(既有建築)、Campus(綠園區)以及LEED-ND(社區發展)等評分項目中。本文將以LEED認證系統為基礎,逐一分析其背後的意涵,並以台積電在新竹、台中與台南科學園區的廠區為案例,闡述如何從綠建築的角度,將園區景觀從點到線進而連成全面的生態網絡,以及綠建築認證對於科學園區永續環境推展的期許。

文字設定:

前言

科學園區在台灣都市計畫體系中屬特定區計畫,為提供園區內員工一個優質的環境,科學園區在綠地的規劃設置較一般都市規劃為優,在園區控管的範圍內提供許多綠地,包括車道、人行步道、生態滯洪池、公園綠地等。科學園區的規劃為進駐廠商架構了一個綠地與公共空間的框架,而其中的空白處則由各科技大廠與設計者決定其建築與景觀設計。這樣的規劃方式主要是以人的角度來規劃,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則往往在整地、開挖、設置道路與公共設施的過程中被破壞,雖然到園區中的員工可以享受綠意與優美的景觀,但已經是人為改變後的環境。因此,要想恢復園區原有的自然樣貌已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只能從「生態復育」或「生態療傷」來進行。

近年來環保意識高漲,越來越多企業基於社會責任與為後代子孫保留一片淨土的觀念下,開始自發性的引入綠建築與綠園區的觀念。自台積電要求建廠均須取得美國LEED與台灣EEWH綠建築標章後,許多科技大廠也紛紛跟進,例如友達、聯電、台達電、宏達電等。所謂綠建築標章認證,基本上是系統性地將諸多相關專業領域整合後,再細分為各個評分項目,標章等級則以分數高低來區分,但既名為綠建築認證,顧名思義仍是以建築為主,若想更大範圍地整合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活環境,並達到生態復育的效果,就必須跨越自家的建築界線,與周邊環境互相連結成生態網絡(或稱生態綠網),才能提升生態品質或生物多樣化。

科學園區的生態基地與LEED認證系統

所謂生態基地其規模可以是單一建築、一個廠區乃至整個科學園區,生態基地須兼顧生態品質與生活機能。生態品質指的是提供多樣化生物充分的覓食與棲息環境,同時以原生與多樣化的植物來引誘更多種類的生物棲息。而生態品質與生活機能則往往互相衝突,例如便利的車道可能影響周邊綠地內的生物棲息或覓食,以生物多樣化的角度而言,優質的生態綠地應由大面積綠地與綠帶連結成網絡,促使自然區塊可相互連接,使土地的自然功能與生態系統發揮最大的效能,此網絡不應受到人造環境的干擾,這樣的網絡稱之為生態基盤或綠色基盤。

從生態基地的架構下來解讀LEED-NC、Campus以及LEED-ND,就會發現其中的關聯性。概略說明,LEED-NC是以單棟建築為基礎,其評估項目主要分為五大面向:

  • 永續性基地開發 Sustainable Sites
  • 用水效率 Water Efficiency
  • 能源與大氣 Energy and Atmosphere
  • 材料與資源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 室內環境品質 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LEED-NC檢討範圍一般以單一建案的建照範圍為參考依據,在永續性基地開發中與生態品質相關的分數包含綠地保護與復育(綠地、綠屋頂、濕地/生態池等)、地表逕流減量、降低熱島效應(綠屋頂 圖一或高反射率屋頂鋪面)以及降低光害等。與生活機能相關的分數則是連結多項生活機能設施 圖二圖三(例如餐廳、便利商店等)、公共運輸系統(公車、交通車)、提供腳踏車位 圖四與淋浴間、以及設置環保與共乘車位等。

圖一、屋頂綠化

圖二、咖啡廳

圖三、健身房

圖四、腳踏車停車位

雖然LEED-NC強調與周邊環境整合的重要性,但在取分項目的要求上仍限制在建築範圍內,尚無法建構出具有生態品質的網絡,因此若要將多棟建築同時納入,就須以LEED Campus(以下簡稱綠園區)的方式來整合。綠園區並非獨立的綠建築認證系統,而是針對同一業主開發的基地中擁有兩棟以上的綠建築,即可整合全區成為綠園區,其目的是希望在規畫初期即以整體來考量與評估。基本上綠園區仍是以同一業主在同一區塊所開發的土地為認證範圍,例如台積電台南十四廠 圖五在同一塊地中包含了P1、 P2、P3、P4、P5與P6廠,就可符合申請綠園區的資格。其他如台積電新竹十二廠 圖六和台中十五廠 圖七也都符合申請的條件。

圖五、十四廠綠園區(台南)

圖六、十二廠綠園區 (新竹)

圖七、十五廠綠園區(台中)

而範圍若要擴大到社區規模,則LEED相對應的認證系統為LEED-ND(社區發展),LEED-ND適用於大型土地開發,以科學園區為例,新竹、台中與台南科學園區即符合此項認證的資格,申請者則應為園區管理局,認證項目主要是針對科學園區內的基礎設施,且必須在管理局有權開發與施工的範圍內,而不包含各個企業的廠區,其評估項目分為三大面向:

  • 聰明區位與連結性 Smart Location & Linkage
  • 社區鄰域式樣與設計 Neighborhood Pattern & Design
  • 綠色基礎建設與綠建築 Green Infrastructure & Buildings

LEED-ND與生態相關項目主要在「聰明區位與連結性」以及「綠色基礎建設與綠建築」中,「聰明區位與連結性」強調基地棲息地與溼地水體保育與管理,而在「綠色基礎建設與綠建築」中則以全區的角度檢討暴雨逕流管理、降低熱島效應與降低光害等。對於生活機能的要求,「社區鄰域式樣與設計」非常強調的是連結性,其中包含徒步街道的設計、街道網絡、社區中心與公共開放空間等,目前國內尚未有以LEED-ND申請取得標章的案例。

台積電朝向綠色科學園區的努力

台積電早在2006年投入綠色廠房的探討與研究,選定全世界發展最快、廣泛認同的LEED認證系統,以及台灣內政部制定的EEWH綠建築評估系統,做為新建廠房的基本標準。從2008年台積電南科晶圓十四廠第三期廠房獲得美國LEED黃金級與台灣EEWH鑽石級雙綠建築認證,直至今日台積電已獲得15座LEED黃金級與鑽石級認證 表一,除已獲得認證的廠房,現有多座施工中或已完工的廠房仍在申請LEED-NC與LEED-EBOM(既有建築)。

表一、台積電LEED 綠建築認證

Fab

F12

F14

F15

P1/2

P3

P4/5

P6

P1/2

P3

P4

P1/2

LEED

Rating System

LEED-EB O&M

LEED-EB O&M

LEED-NC

LEED-NC

LEED-NC

LEED-NC

LEED-NC

LEED-NC

Office

F12

F14

F15

P1

P4

P6

P1

P3

P1

Tower

LEED

Rating System

LEED-EB O&M

LEED-NC

LEED-NC

LEED-EB O&M

LEED-NC

LEED-NC

LEED-NC

但台積電早已認知到單棟綠建築對環境改善效益是有限的,以新竹十二廠為例,一棟、兩棟或三棟綠建築,對台積電來說並沒有加乘效果,不過對於當地生物而言,從單棟建築到整塊綠園區,生態環境的友善程度卻宛若天壤之別,因此推動一般綠建築、綠廠房、綠(社區)工業區、綠城市、到形成綠台灣,已成為台積電的對策,目前台積電在一般綠建築和綠廠房方面已經有一些進展,接下來如何將此經驗擴展到綠園區乃至整個科學園區就顯得格外重要。

要從單棟綠建築進階到綠園區,首先須打破建築界線與時間差,在最初規劃階段即以全廠區為規劃單位。例如科技廠建廠一般是階段性完成廠房與辦公室,每一個建案也不一定是由同一家建築師與景觀設計師進行設計,若在一開始規劃時未將整個廠區的景觀生態作整體的考量,就可能會喪失建立優質生態網絡的機會。最佳的做法是在規劃階段,即導入綠建築與生態設計的精神,將廠區內的綠地連結起來,並適當界定人的使用與生物活動區,以避免打擾生物的棲息、活動與覓食,同時亦須兼顧員工親近自然的機會,在這樣的架構下,即使分期分區完成,也可以兼顧到生態品質。

綠色科學園區的生態復育期許

在地球環境劇烈變遷的趨勢下,建設綠色城市已經是刻不容緩,科學園區因其特殊的產業特性,更應在環保與綠建築推廣方面做出良好的示範,以建設綠色科學園區為己任。但現今的竹科、中科與南科,其園區管理單位管轄範圍內的基礎設施與綠地系統均已完成,是否還有機會可以導入LEED-ND社區發展以及EEWH生態社區呢?其實要形塑一個兼顧生態品質與生活機能的科學園區,不一定要等待園區管理單位由上而下整體評估後再進行。日本城市規畫專家甲斐徹郎在其著作「追求自我的生態學」中,以鳥群組隊飛行為例,探討一群鳥兒如何能夠組成精準又協調性高的飛行隊伍,結果發現其實鳥兒並沒有想到甚麼整體化的飛行,而只是在思考自己四周的事罷了。研究人員發現鳥兒飛行時只想三件事,就是往成群的方向飛、配合旁邊的鳥調整速度、好像快要撞到時立即拉開距離。這個故事的用意在於說明若要整體變好,不一定要等待細部計畫整體完成,而只要以小小的單位,決定四周的關係性並遵照規則,就可以產生出複雜的整體。同樣的道理,要改變大環境,也可以從建立小小的關係,然後讓這些關係性連續起來開始做起,這樣的連續性至少應包含以下四點。

生態的連續性

一般公園綠地面積及配置分布,均以人口密度與人的活動距離來計畫,很少以生態的角度來考量,畢竟生物是不會遵照人為的界線來生活,而人造的道路與阻隔卻會阻斷生物必要的生存路徑。建立生態的連續性,就是以生物的行為模式來考量,打破圍籬的界線,將原來零碎分段的綠地連成網狀的交流路徑,進而建立全面化的生態綠網系統(林憲德:城鄉生態2003)。例如台積電新竹十二廠建廠之初,即向鄰居力晶提議,彼此廠房之間不要建造圍牆,讓每棟樓依法必須留下的4公尺綠帶可以延伸連為8公尺,如今這條寬8公尺,長約400公尺的生物廊帶,以水道與連續的複層植栽連接著建築物南北兩側的生態池塘,不但可以吸引鳥類與其他生物停留,也成為員工可以釋放壓力的休憩空間 圖八。這是由下而上,廠區與廠區之間即可建立的生態連續性。

圖八、與水親近之休憩空間

台中科學園區在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整體景觀設計構想中就已強調在“生態”方面以生態綠網 圖九、生態工法、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綠建築等做法,來塑造園區生態景觀;在“生命”上則重視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生態園區 圖十~圖十三、環境監控指標植物建立,與本文強調的生態基地精神相符。台積電台中十五廠在此也導入生態水渠、垂直綠化以及生態復育等工法,若上下齊心,再依此精神與鄰近大肚山的生態連結與復育,應可打造一座以生態為特色的生態綠園區 圖十四

圖九、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綠網

圖十、白鷺鷥

圖十一、台灣野百合

圖十二、悠游水中的台灣綠頭鴨

圖十三、紫斑蝶

圖十四、戶外生態綠牆

水的連續性

生態的連續性與自然界的水循環模式息息相關,從降雨、土壤滲透、形成溪流而至海洋,不但牽動氣候的變化,也孕育著無數的生命。人工對自然土地的開發往往切斷了這樣的循環模式,大面積的硬鋪面以及下水道系統,更造成大地保水能力下降,也是造成生態破壞與淹水的主因。

南科園區開發前地勢較低,常因大雨而淹水,故多為蔗田,同時吸引許多生物棲息。南科開發以後,雖然解決了淹水的問題,但缺乏整體的生態復育規劃,台積電在台南科學園區提出活水計畫的構想,希望回復南科開發前的自然生態。構想包含在廠區周圍設計類似像人工溼地的生態小島(滯洪池)以復育當地環境,並讓員工親近自然。除此之外,更提出大膽的構想,規劃長約八公里的主水道(動脈)連接六座滯洪池,以水道將生態池、人工濕地、以及穿越道路的生物廊道組成網絡系統,同時建立生態與水的連續性 圖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圖十五、南科廠區滯洪池空拍圖

圖十六、復育原生種植物的生態濕地

圖十七、尊重小生物的龍骨水車

圖十八、生態渠道

氣候的連續性

當在炎熱的夏天來到公園或林蔭道,通常感到涼風徐徐,身心舒暢,但一旦走出綠地範圍來到沒有樹木遮蔭的馬路上,立刻感到熱氣襲來,汗流浹背,這是因為白天時,馬路或硬鋪面的表面溫度相當高,於是,馬路的熱阻隔了從綠地而來的涼爽空氣,在城市中也稱之為都市熱島效應,其實只要種植樹木與周邊綠地形成帶狀連結,隔壁綠地的氣候就能連結到自家的用地,將綠地的冷空氣往自家方向導引,這樣的連結應與生態的連續性以及水的連續性整合設計,就可提升整體生態品質,目前這樣的做法與效果已可經由科學儀器與模擬來證明,但尚待國內專家與學術單位進行更多的研究。

生活機能的連續性

以上三者的連續性建立起來,這樣的網絡系統也會是最佳的行走與休憩空間,以人行步道與腳踏車道連結這些空間,避免穿越性的交通並與車行動線保持距離,讓員工從廠區內到外都感覺在自然的環境下行走與呼吸,這樣的關係正是生態基盤所要達到的目標,即結合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並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南科園區因地屬偏遠,園區本身即須提供完善的生活機能設施,並注重員工在園區內的生活。因此台積電提出活水計畫,以復育園區整體生態環境為目標,同時南科也是最早進行LEED-ND可行性評估的園區,顯示南科的潛力與活力,依此精神應可將南科打造為兼顧生產、員工生活與生態的生活綠園區。

環境教育結合台積電綠色行動

曾與國內生態專家探討過推動綠建築與生態復育的困難,最終的結論都是要從教育落實,不只是學校的教育,更應擴展至各個層面,確實讓所謂的「觀念」成為生活中實際的「經驗」。科學園區因具有較寬廣基地與較多數量綠地的優勢,自然成為推廣綠建築設計與生態復育的最佳場所。而經由綠建築認證之建築因整體考量生態、環保、節能、與健康,其所呈現的環境極具教育意義,並可成為絕佳的教學場域。

新竹科學園區因其交通便利性帶來許多參觀的客戶、專家學者、學校團體等,非常適合成為以教育為特色的教育綠園區。其中台積電竹科廠的十二廠均已取得綠建築認證,且分布在竹科內不同的位置,可規劃作為綠色教育的示範點,同時台積電早已透過精心規劃的參觀動線,讓訪客實際體驗從戶外景觀的生態作法、回收水循環利用,到室內節能節水等設施。台積電也透過出版「台積電的綠色行動」、「台積電的綠色力量」等書分享執行LEED的寶貴經驗,以及推動一系列的講座,邀請同業與專家共同學習與分享經驗 圖十九。期望園區管理單位與各企業能參考台積電作法,更進一步推廣綠建築認證並與環境教育結合,讓大家了解人與環境是互依互存的關係,只有更多的人願意身體力行來保護與恢復自然環境,才能真正做到推展永續環境的目標。

圖十九、中華電信參訪台積電綠建築

結論

美國USGBC協會於2014年5月公布最新的全球LEED領先國,以通過認證綠建築的總樓地板面積作為計算與比較基準,在全球140個參與LEED認證的國家中,台灣目前以298萬平方公尺名列全球第五,其中台積電就佔了158萬平方公尺,在企業社會責任與綠建築認證穩坐領頭羊的角色。台灣在綠建築的努力能被USGBC乃至全世界所認可,是非常值得欣喜的成就。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通過認證的建築大多數仍是以單一基地、單棟建築為主,要達到生態復育的效果,勢必要跳脫建築界線的思考範疇,並在執行綠建築認證時,同時思考建立生態網絡與連續性的可能性,這需要各企業與管理單位共同合作方可達成。很高興看到台積電不但以打造綠色廠房為企業內部既定的政策,更以打造綠環境為企業目標,期許台積電結合綠建築設計與認證的經驗,再次引發連鎖效應,雕塑出一與自然共生的綠台灣。

參考文獻

  1. 林憲德,“城鄉生態",詹氏書局,2003。

留言(0)

Further Reading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