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構以生態保育為目標的廠區綠化 - 從台積電原生植物為起點
在台積電中科十五廠建廠即注意到生態保育的重要,積極將傳統工業區的綠化從「環境綠化」提升至「生態綠化」的層次,引進大量台灣本土的樹種,總計有66科106屬125種,藉以提高廠區物種的多樣性,並配合流動水體,搭配地被、灌木及喬木層等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種類,建構多樣的棲息環境,為廠區生態環境永續經營營造最佳的立地條件;除此,這125種的原生鄉土數種,計有20種被列為珍稀瀕危物種,其中台灣萍蓬草(Nuphar shimadai)、台灣三角楓(Acer buerferianum var. formosanum)、大果厚殼桂(Cryptocarya elliptifolia)、金星木薑子(Neolitsea sericea var. aurata)及腰果楠(Dehaasia incrassate)等五種依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CUN)紅皮書標準,被評估為嚴重瀕臨滅絕,廠區「生態綠化」的維護與管理,提供這些珍稀瀕危物種最佳的庇護場所,讓工業區綠地管理,加入經營稀有物種區外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的新元素,為土地多元利用的概念,提供一個嶄新的模式及最廣的效益。 所有植栽均為生生不息的有機體,台積電中科十五廠區選用的物種經適當的撫育與管理,約九成以上可在中部地區自然開花結實,這些熟成的種子經適當的處理,將可成為公司員工,公司與鄰近機關學校進行本土物種保育推廣最佳的素材,本文擬探討原生植物在廠區組成比例,評估物種的保育等級,並討論其衍生效益,透過多元的土地利用模式,探討台積電中科廠區開發案,經生態綠化集約管理,共創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雙贏的可能性。
前言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就在全球保育策略中提到,自然資源保育乃是對地球生物資源進行經營管理,並讓此一自然資源對人類產生永續的利益,並能保其潛能為後代生活所用[14]。因此,保育最大的目的並非保留不用,而是合理且能永續的利用,然而,科技文明大舉改變人類生活,雖然改善了許多人的生活條件,但伴隨而來的是環境破壞,大肆利用自然資源,加上人口的增加,以及一味的追求經濟成長,更進一步以不合理的方式超限榨取天然資源,造成大自然無可逆轉的生態浩劫,長此以往,許多有識之士已提出警語,當生態系自我調適的功能失靈,人類必會遭受大自然無情的反撲,所謂科技文明終將無可維繫。因此建立可長可久,和諧共存、永續經營和永續利用的生態保育概念,當是現今不論政府或民間、個人或組織、社會不同階層急需建立的共識。
有鑑於自然生態破壞的情況日益嚴重,許多生態學者因此認為必要保留天然生育地及物種,以符合研究、教育及遊憩之需求,自然保護區的概念由此而生[1][2],強調永續利用方式,為後代子孫保留可長可久的資源為保護區設置的核心價值。依據林務局[13]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各級政府依據國家公園法、文化資產保存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劃定的自然保留區有22處、野生動物保護區有19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有37處、國家公園9處、國家自然公園1處、自然保護區有6處,總面積約為1,133,488.20公頃,約占台灣陸域面積19%,經濟開發乃至人類活動在這些區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縮。然而台灣地狹人稠,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全境僅31%的土地在海拔100公尺以下,確有32%以上的土地海拔超過1000公尺[3],可供居住生活、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和工商活動的土地資源極為珍貴,保育固然重要,但保育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在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土地多元利用模式的建立,是值得深切探討的重要課題。
工業區的建置,從土地開發、建築設計到運作投產通常是短暫的,後續經營管理才是長期的工作,如何提供生產效益及環保健康兼具的廠房,讓經濟生產、舒適的工作環境和對土地資源永續的承諾融入企業經營,是現代工業區建置重要的一環,因此台積電在中科十五廠的建置率先引入綠廠房的概念,而生態環保和土地資源永續利用是最需要長期關注,建置技術及後續維護亦較為專業而繁瑣,因此也是傳統工業區建置過程常被忽略減化的部分,台積電率先提高在中科廠區的綠覆率[12],並系統性的規劃廠區植栽,大量使用台灣原生植物做為綠化樹種,其中包含許多稀有物種,增加園區的生物多樣性,本文擬就台積電植栽現況,探討永續經營的廠區自然生態系,並提出工業區綠化肩負物種區外保育,生產性企業承擔自然生態保育社會責任的可能性。
文獻回顧
過去一直認為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育是兩條毫無交集的平行線,然而過度開發,超出土地所能承載的極限,必遭大自然反撲,人類恐自食惡果,因此張和廖[9]針對國際趨勢依據IUCN的準則,對台灣地區保護區的設置標準、法源進行了一系列的整理,並依當時情況提出生物多樣性、參與式經營、生態網路及廊道規劃、生態旅遊等多個管理新趨勢,時至今日國家公園、保(護)留區等台灣區內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的總面積已達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基於台灣地狹人稠,經濟發展側重出口為導向的現況,區內保育面積不可能無止境的擴張,因此,人為開發後,具有生態保育概念的生態工法因此逐漸受到重視[6]。
依據彭[6]報告,生態工法應該包含幾項要素:以生態學為基礎;其範圍很廣,涵蓋各種生態系以及人類和生態系之各種潛在互動關係;它是一項工程的基礎規劃設計活動;其主要目的,包括人類之福祉、永續性、生態環境之健康及完整性,而植物做為生態系中重要的生產者,自然在種類的選定、配置及後續維護方式,對生態工法的成敗扮演關鍵的角色;然而實務操作上觀念的演進並非一蹴可及,台灣地區許多大型開發案的植栽工程仍停留在「視覺綠化」或「環境綠化」的階段,惟「環境綠化」並不等於「生態綠化」[3],許多建案或工業用地的開發案,總以為建築工程結束後,四周綠地廣植花草綠樹即所謂的「生態綠化」,實際上真正的生態綠化需遵循一定的學理標準,其中以原生植物為綠化主體的工法為「生態綠化」的首要步驟[8],如進一步根據基地原始植被進行植栽配置即可達到「生態綠化」的更高標準,除此,多樣化及多層次、一定面積的綠覆率亦是檢視生態綠化重要的準則[6]。
台灣位於馬來西亞植物區系和東亞植物區系的交會帶,且座落亞洲大陸棚邊緣,植物元素融合了兩大區系的元素,板塊運動的影響,山高深谷地形交錯,創造豐富多樣的生育環境,加上黑潮帶來南方高溫暖流,以及定期季風的吹襲,使得台灣比同緯度的許多地區溫暖潮濕,也因為台灣擁有多樣的生育環境,因此孕育蒼翠蓊鬱的植被相[2][15],讓不同種類的植物得以生存。台灣維管束植物約有4000種,佔全世界比例近1.5%[10],物種歧異度非常之高,卻因為上述地理、地質特性,各式生育地狹小而破碎,當物種賴以生存的自然生育環境遭受破壞,常導致僅能生長於該區域的物種滅絕消失,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然前文已提到,保護區不可能無限制的設置,因此如何在人為開發案,將本土樹種導入綠化工程,將生態學理應用在土地經營管理,以達成綠化兼具保育,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和諧共存的雙重價值。
計畫方法
本文就台積電中科十五廠區植栽種類做一整理,除將台灣原生、非原生做一區隔,並就植栽型態如:喬木、灌木、地被及水生植物種類逐一分類,並分項計算各類群台灣原生、非原生種數及比例,探討不同類別台灣原生植物種數及比例在生態綠化上呈現意義;另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與環境綠化育苗計畫所列標準[16],依樹種天然分布及空氣淨化能力,分析選用樹種在生態及環境綠化上的意義。
廠區植栽稀有植物等級之評定,根據呂[4]對台灣野生植物以IUCN的評估標準為依據,從野外族群數量;分布區域小、下降或變動大;小而下降之族群;族群小且分布狹隘;野外絕種或然率之分析等參數,評定各物種保育等級和現況,如嚴重瀕臨滅絕(critically endangered)、瀕臨滅絕(endangered)、易受害(vulnerable)、接近威脅(near threatened)等。另就中科廠區原生植物成熟結實,其種子後續應用提供評估。
結果與分析
台積電中科十五廠區共栽植各式植栽237種,含台灣原生植物125種,原生植物佔植栽總類的52%,其中喬木90種中58種為台灣原生植物,灌木101種中43種為原生種,藤蔓11種中7種為原生種,地被7種中2種為原生種,水生植物共27種其中15種為原生種 圖一,原生種佔植栽種比例,分別為喬木64%、灌木43%、藤蔓63%、地被29%、水生植物56% 圖二;其中決定生態環境最重要的喬木優勢層,台灣原生種所佔比例最高,58種分屬34個不同的科,植栽種類的物種歧異度極大。除此選用的125種台灣原生植物,根據地理分布及環境淨化能力概可分為幾個主要類群:
圖一、台積電中科廠區各類綠化植栽種類總數及原生植物種數類比較表

圖二、各類原生植物占總數百分比

– 中部低海拔樹種:樟葉槭、茄苳、樟樹、青剛櫟、杜英、榕樹、光臘樹、細葉饅頭果、木芙蓉、台灣欒樹、小梗木薑子、紅楠、苦楝、黃連木、山櫻花、無患子、烏桕、台灣赤楠等。
– 水生或水岸生態造景植物:穗花棋盤腳、海檬果、水黃皮、風箱樹、水柳、繖楊、白水木、欖李等。
– 台灣原生空氣品質淨化樹種[11][16]:樟樹、榕樹、紅楠、黃連木、光臘樹、杜英、台灣海桐、台灣赤楠、疏脈赤楠、水黃皮及無患子。
進一步分析組成樹種的保育等級可以發現,在栽種的125種台灣原生植物中 圖三,有20種被列為珍稀瀕危植物 表一,占原生植物植栽種類16%,其中大果厚殼桂(Cryptocarya elliptifolia)、腰果楠(Dehaasia incrassate)、金星木薑子(Neolitsea sericea var. aurata)、台灣三角楓(Acer buerferianum var. formosanum)、台灣萍蓬草(Nuphar shimadai)等五種被評為嚴重瀕臨滅絕(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圖四 ,在台灣野外面臨族群消失的危機,保育等級最高,五種中前三種為樟科植物,樟科恰為台灣低海拔森林,上層優勢植物中最重要的組成類群,因此原生植物選用的第四個類群為:兼具物種保育及綠化觀賞價值的原生植物。
圖三、廠區原生植物總數及稀有植物總數

科名 |
中名 |
學名 |
原生種 |
保護等級 |
---|---|---|---|---|
槭樹科 |
樟葉槭 |
Acer albopurpurascens |
● |
|
槭樹科 |
台灣三角楓 |
Acer buerferianumvar. formosanum |
● |
CR |
唇形花科 |
矮筋骨草 |
Ajuga pygmaea |
● |
nt |
無患子科 |
止宮樹 |
Allophylus timorensis |
● |
VU |
紫金牛科 |
鐵雨傘 |
Ardisia crenata |
● |
|
馬兜鈴科 |
港口馬兜鈴 |
Aristolochia zollingeriana |
● |
EN |
棋盤腳科 |
穗花棋盤腳 |
Barringtonia racemosa |
● |
|
蘇木科 |
豔紫荊 |
Bauhinia blakeana |
||
蘇木科 |
羊蹄甲 |
Bauhinia variegata |
||
大戟科 |
茄苳 |
Bischofia javanica |
● |
|
藤黃科 |
蘭嶼胡桐 |
Calophyllum blancoi |
● |
EN |
蘇木科 |
阿勃勒 |
Cassia fistula |
||
蘇木科 |
紅花鐵刀木 |
Cassia grandis |
||
蘇木科 |
鐵刀木 |
Cassia siamea |
||
蘇木科 |
黃槐 |
Cassia surattensis |
||
茜草科 |
風箱樹 |
Cephalanthus naucleoides |
● |
EW |
夾竹桃科 |
海檬果 |
Cerbera manghas |
● |
|
木犀科 |
流蘇 |
Chionanthus retusus |
● |
|
木棉科 |
美人樹 |
Chorisia speciosa |
||
樟科 |
樟樹 |
Cinnarmomum camphora |
● |
|
樟科 |
陰香 (肉桂) |
Cinnarmomum cassia |
||
芸香科 |
柚子 |
Citrus grandis |
||
馬鞭草科 |
大青 |
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
● |
|
馬鞭草科 |
煙火樹 |
Clerodendrum quadriloculare |
||
樟科 |
大果厚殼桂 |
Cryptocarya elliptifolia |
● |
CR |
殼斗科 |
青剛櫟 |
Cyclobalanopsis glauca |
● |
|
樟科 |
腰果楠 |
Dehaasia incrassata |
● |
CR |
蘇木科 |
鳳凰木 |
Delonix regia |
||
柿樹科 |
蘭嶼柿 |
Diospyros kotoensis |
● |
|
柿樹科 |
黃心柿 |
Diospyros maritima |
● |
|
大戟科 |
鐵色 |
Drypetes littoralis |
● |
VU |
楝科 |
蘭嶼檻木 |
Dysoxylum arborescens |
● |
|
杜英科 |
杜英 |
Elaeocarpus sylvestris |
● |
|
薔薇科 |
山枇杷 |
Eriobotrya deflexa |
● |
|
桃金孃科 |
大葉桉 (尤加利樹) |
Eucalyptus robusta |
||
桃金孃科 |
單子蒲桃 |
Eugenia pitanga |
||
桑科 |
榕樹 |
Ficus microcarpa |
● |
|
芸香科 |
長果金柑 (金棗) |
Fortunella margarita |
||
木犀科 |
光臘樹 |
Fraxinus formosana |
● |
|
藤黃科 |
福木 |
Garcinia subelliptica |
● |
|
大戟科 |
細葉饅頭果 |
Glochidion rubrum |
● |
|
茶茱萸科 |
呂宋毛蕊木 |
Gomphandra luzoniensis |
● |
VU |
錦葵科 |
木芙蓉 |
Hibiscus mutabilis |
● |
|
錦葵科 |
黃槿 |
Hibiscus tiliaceus |
● |
|
藤黃科 |
台灣金絲桃 |
Hypericum formosanum |
● |
VU |
藤黃科 |
方莖金絲桃 |
Hypericum subalatum |
● |
EN |
冬青科 |
鐵冬青 |
Ilex rotunda |
● |
|
柏科 |
偃柏 |
Juniperus procumbens |
||
無患子科 |
台灣欒樹 |
Koelreuteria formosana |
● |
|
千屈菜科 |
紫薇 |
Lagerstroemia indica |
||
千屈菜科 |
大花紫薇 |
Lagerstroemia speciosa |
||
葡萄科 |
火筒樹 |
Leea guineensis |
● |
|
樟科 |
小梗木薑子 |
Litsea hypophaea |
● |
|
使君子科 |
欖李 |
Lumnitzera racemosa |
● |
EN |
樟科 |
恆春楨楠 (倒卵葉楠) |
Machilus obovatifolia |
● |
VU |
樟科 |
紅楠 (豬腳楠) |
Machilus thunbergii |
● |
|
木蘭科 |
木蘭(辛夷) |
Magnolia denudata |
||
漆樹科 |
芒果 |
Mangifera indica |
||
桃金孃科 |
澳洲茶樹 |
Melaleuca altrnifolia |
||
楝科 |
苦楝 |
Melia azedarach |
● |
|
杉科 |
水杉 |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
||
木蘭科 |
南洋含笑 |
Michelia pilifera |
||
桃金孃科 |
嘉寶果 (樹葡萄) |
Myrciaria cauliflora |
||
楊梅科 |
楊梅 |
Myrica rubra |
● |
|
肉豆蔻科 |
蘭嶼肉豆蔻 |
Myristuca ceylanicavar. cagayanensis |
● |
EN |
小檗科 |
南天竹 |
Nandina domestica |
||
樟科 |
金新木薑子 |
Neolitsea sericea var.aurata |
● |
CR |
茜草科 |
欖仁舅 |
Neonauclea reticulata |
● |
|
茶茱萸科 |
青脆枝 |
Nothapodytes nimmoniana |
● |
|
睡蓮科 |
台灣萍蓬草 |
Nuphar shimadai |
● |
CR |
紫茉莉科 |
皮孫木 |
Pisonia umbellifera |
● |
|
漆樹科 |
黃連木 |
Pistacia chinensis |
● |
|
海桐科 |
台灣海桐 |
Pittosporum pentandrum |
● |
|
夾竹桃科 |
緬梔 |
Plumeria acutifolia |
||
無患子科 |
番龍眼 |
Pometia pinnata |
● |
|
蝶型花科 |
水黃皮 |
Pongamia pinnata |
● |
|
薔薇科 |
山櫻花 |
Prunus campaulata |
● |
|
薔薇科 |
梅 |
Prunus mume |
||
楊柳科 |
垂柳 |
Salix babylonica |
||
楊柳科 |
水柳 |
Salix warburgii |
● |
|
無患子科 |
無患子 |
Sapindus mukorossi |
● |
|
大戟科 |
烏桕 |
Sapium sebiferum |
● |
|
梧桐科 |
蘭嶼蘋婆 |
Sterculia ceramica |
● |
|
安息香科 |
烏皮九芎 |
Styrax formosana |
● |
|
桃金孃科 |
台灣赤楠 |
Syzygium formosanum |
● |
|
桃金孃科 |
疏脈赤楠 |
Syzygium pausivenium |
● |
VU |
桃金孃科 |
長紅木 |
Syzygium rubrum |
||
紫薇科 |
黃花風鈴木 |
Tabebuia chrysantha |
||
紫葳科 |
洋紅風鈴木 |
Tabebuia pentaphylla |
||
夾竹桃科 |
蘭嶼馬蹄花 |
Tabernaemontana subglobosa |
● |
|
杉科 |
落羽松 |
Taxodium distichum |
||
使君子科 |
小葉欖仁 |
Terminaila mantaly |
||
錦葵科 |
繖楊 |
Thespesia populnea |
● |
EN |
紫草科 |
白水木 |
Tournefortia argentea |
● |
|
忍冬科 |
珊瑚樹 |
Viburnum odoratissimum |
● |
|
茜草科 |
水金京 |
Wendlandia formosana |
● |
|
榆科 |
台灣櫸木 |
Zelkova serrata |
● |
|
CR, EN, VU, nt分別代表:嚴重瀕臨滅絕(critically endangered)、瀕臨滅絕(endangered)、易受害(vulnerable)、接近威脅(near threatened) |
圖四、具觀賞推廣價植的原生珍稀瀕危植物

結論
一個好的生態系為一個能自律而且能隨環境調整的系統,因此一個好的生態系在遭受衝擊時,也同時具備自行療癒修復的能力,台灣原生植物經大自然篩選演化而來,最能適應本地的氣候、土壤,並與生態系中的其他生物形成相互依存關係的網絡[6],加上植物為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原生植物的利用將是建構生態綠化最重要的元素。彭[6]提到原生植物綠化具有優美、質樸能呈現當地風味的特色;可與本土生物共榮共存;避免攜入外來病蟲害造成生態汙染等優點,加上台灣物種豐富,實不乏可用之素材[3][5],劉等[11]針對水黃皮、樟樹、黃連木等多種台灣原生植物,在台灣中部都會區公園的空氣汙染截留研究顯示,不同原生樹種具有過濾不同汙染源的能力,因此樹種歧異度愈高的綠地,透過不同樹種不同的截留能力,可提供更健康清新的空氣及環境品質。
建構以原生植物為主體的生態綠化,尚需注意必要的程序和步驟,彭[8]提到採用原生植物的生態綠化應注意事項:使用苗圃培植之容器苗,除可提高存活率,降低挖掘移植成本,最重要的應避免直接取自野外林木;多用種子苗,少用扦插苗,增加遺傳多樣性;採多物種、多層次、多齡級,建造喬木、灌木、地被等不同層次的生態棲地空間;以塊狀群狀代替單調的單行直列,除增加視覺、美學的效果,同時營造野生動物棲息覓食的空間;各植物對日照、水份、養分的需求不一,應循序依照物種的特性增加種類的多樣性。生態綠化最忌諱未做準備,貿然設計大量原生樹種,以避免承攬廠商無法自商業苗圃取得材料,轉而盜採天然林樹木,如此雖名為生態綠化實則破壞生態,生態綠化強調物種的歧異度,每種植物有其獨特生長特性,培育時需不同的生長時間,因此配合物種特性的施作步驟與時程就特別重要。十五廠區的生態綠化依循實生、容器育苗的重要原則,原生植物的苗木均由苗圃培育合法取得,部份珍稀瀕危物種則由忠明國小贈送,該校師生自科博館植物園採種育苗而來,符合苗木遺傳多樣性的原則;生態綠化的經營屬於動態管理,整個物種組成在植物不同發育階段有不同的輔育手法,依序增減不同樹種的組成,十五廠植栽設計迄今僅二年多,除要滿足現階段景觀視覺上的需求,亦需時間等待冠層鬱閉,並考量原生樹種取得及生長情形,目前優勢喬木層以64%台灣原生植物為基礎,未來視林木發育及樹種培育狀況,可在不同階段逐步增加物種多樣性,並依樹種特性調整優勢層的結構,目前已栽種18種台灣中部低海拔原生植物,未來可依據這個主題目標將優勢冠層比例提高至80%到85%,而待冠層鬱閉林下光度降低,喜愛低光環境的灌木及草本層植物漸次栽種,加上經營管理條件都處於最佳狀態,假以時日,一個健康循序漸構的生態系,綠意盎然生機無限的有機體將指日可待。
台灣地狹人稠,工業用地取得不易,因此大多廠商在設計時多將廠房面積極大化,長久以來工業區綠化僅僅是建築完工前聊備一格的植樹活動,因此對於樹種的選擇、配置乃至後續的管理常被忽略,植樹綠化也僅僅達成遮陰或視覺美觀的效果。前文已提及環境綠化並不等於生態綠化,因此台積電中科十五廠在建廠時即以生態綠化為目標,在基地開發上擴大綠地面積,提供連續貫穿的廊道,確保生物生存空間[12],除選用大量樹形、花果優美的台灣原生植物 圖二,增加生物多樣性,並以複層綠化的方式建構完整的植被生態,由於上層優勢樹種為影響生態綠化最關鍵因素 表一,因此檢視選用的上層樹種可以發現,原生植物佔喬木層63%,根據劉等[11]研究顯示水黃皮及無患子對空氣中SO2的截留能力極佳,台灣欒樹、紅楠則具有淨吸收的作用,再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淨化樹種參考表,計有樟樹等十一種植物為建議選用樹種,因此十五廠冠層植物具備極佳的淨化空氣能力,未來如能針對更多樹種進行實驗,當有更多原生防汙種類可以加以開發利用。十五廠利用冷凝水設計蜿蜒水道,因此水生或水岸生態的植物亦呈現在生態造景上,這些植栽的配置有助於提高棲地的多樣性,創造蜻蜓、水生昆蟲及兩棲生物多元的生存空間,進而提高整個廠區的生物多樣性。
台積電中科十五廠125種原生綠化樹種中有20種為珍稀瀕危植物[4],約佔總數的16%,廠區成為珍稀瀕危植物的區外保育中心,除了保護區、保留區或國家公園等區內保育之外,一般為了保育的目的亦會設置諸如植物園、種子庫等,我們稱之為區外保育(ex situ)單位,以確保物種得到妥適的保護而不至於滅絕,然而這些機構的建置通常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同時要投入經常性的經費以進行長期的維護,中科十五廠區為一永續經營的企業體,每年編有一定經費委請專業廠商進行植栽維護,長期穩定的照顧可以讓原生的珍稀物種得到最好的保護,許多工業區或大型廠區都有編列經常性的綠化經費,可惜都沒有把生態和保育的概念注入區域的植栽養護,未能利用同樣的經營成本,提升生態綠化的品質,擴大額外的效益,讓土地呈現多元的利用價值,台積電中科十五廠綠化、生態、保育多功能兼具的案例,未來或可成為其他工業區綠化參考。
綠化植栽為一可循環再生的有機體,台積電十五廠區所選用的原生樹種,多數天然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地區,因此在中部的大肚山大多可以自然開花結實[7],因此栽種的植物除做為廠區生態綠化之用,未來熟成的種子更可以採收培育,做為員工或其他廠區綠化之用,如為稀有物種繁殖的苗木,更可贈送給鄰近的中小學校園,進行敦親睦鄰的生態推廣,一個過去看似單純的植栽綠化工作,十五廠經過觀念的翻轉與努力,未來有機會逐步達成上述的成果,如此將是土地多元利用模式全新的案例,經濟開發和自然保育不再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工業區綠地妥適的管理可以成為稀有植物的庇護所,多樣的原生植物可以淨化空氣,豐富工業區的自然生態,十五廠除了生產工業產品,未來更可以育成苗木輸出保育素材和提供無價的環保概念。
參考文獻
- 蘇鴻傑,台灣之生態系及其保育─初評保護區系統。夏禹九、趙榮台、金恆鑣編,生態原則下的林業經營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林業叢刊第31號,pp. 165-176 (1989)
- 蘇鴻傑,台灣植群:山地植群帶與地理氣候區。彭鏡毅編,台灣生物資源調查及資訊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專刊第十一號,pp. 39-53 (1992)
- 郭城孟,中山高速公路適生植物圖譜。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1995)
- 呂勝由等(編),台灣稀有及瀕危植物之分級彩色圖鑑(I)-(VI)。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6-2001).
- 潘富俊,台灣地區內陸型工業區綠化實用手冊。林業試驗所林業叢刊第100號(1998).
- 彭國棟,生態工法及生態綠化。自然保育季刊31:6-17 (2000).
- 李瑞宗,植物地圖:台灣低海拔植物生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00).
- 彭國棟,大家一起來推動原生植物綠美化。自然保育季刊39: 6-12 (2002).
- 張隆盛、廖美莉,生態保育-世界保護區展的趨勢。財團法人國家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91-31號(2002).
- 彭鏡毅,台灣植物多樣性─台灣植物在世界的地位。郭城孟編,發現綠色台灣─台灣植物專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pp. 24-29 (2002).
- 劉恩妤、劉瓊霦,利用混沉降物的收集以推估林木對空氣污染物的截留能力。林業研究季刊30 (3):1-12 (2008).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的綠色行動:高效能綠廠房的實務應用。天下遠見,pp. 287 (2013).
- 林務局,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2014).
- IUCN,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Living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p. 77. (1980).
- Su, H. J., Studies on 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of the natural forests in Taiwan. (III). A scheme of geographical climatic regions. Quar. J. Chin. Forest. 18: 33-44 (1985).
- http://ivy1.epa.gov.tw/air/s22.asp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