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景觀主題形象 - 塑造具特色的公共藝術園區
「景觀」所包含的面向包羅萬象,除了大自然景色的「自然景觀」,還有因著人類創造或文化演進所遺留的「人文景觀」,而公共藝術亦為人文景觀的一種展現方式。本研究挑選了台南科學園區內不同類型之公共藝術作品再加上幾米的創作,一同進行問卷調查,透過統計分析手法了解員工對於「幾米-星空-等公車」這類型的公共藝術作品正向情緒體驗最為強烈,期盼作為園區日後設置公共藝術作品之參考,以達到塑造具特色的公共藝術園區之目的。
前言
景觀(Landscape)乃指肉眼可見的有形景物及景象、色彩。文獻記載,自遠古時期人類就有嚮往美好景觀的想像,於是,除了大自然風貌外,人們開始創造「景觀」,例如聖經中的伊甸園、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依據人類文明的演化,從蠻荒時期開始進入農業社會,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將人類生活推向了更便利的道路,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不再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工業的需求,都市湧入大量的人潮,那些離鄉背景的人們,在忙碌工作之餘,開始尋求放鬆的烏托邦;至十九世紀末,都市的自然休憩空間受到重視,最著名的莫過於景觀建築學之父─Frederick Law Olmsted規劃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可謂是經典之作。由此可知,「景觀」所包含的面向包羅萬象,除了大自然景色的「自然景觀」,還有因著人類創造或文化演進所遺留的「人文景觀」,而公共藝術亦為人文景觀的一種展現方式。各地皆有許許多多非常著名的公共藝術作品受到人們的喜愛,例如羅伯特‧印第安那創作於台北101信義路入口處有個醒目的紅色《Love》 圖一、克萊斯‧歐登柏格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火柴盒》 圖二、荷蘭概念藝術師弗洛倫泰因‧霍夫曼所創作的巨型黃色小鴨藝術品 圖三……等公共藝術作品幾乎是遊客必拍景點。台積電藉由塑造具特色之藝術品讓來此地工作、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的參與者皆能感受此地獨特的風貌,期盼達到「生活綠園區」之目標。
圖一、台北101信義路入口處公共藝術

圖二、西班牙巴塞隆納公共藝術《火柴盒》

圖三、高雄市光榮碼頭展出黃色小鴨

台南科學園區之規劃理念為「生活綠園區」,管理局在園區內設置許多與「生活」主題有關的公共藝術作品,軟化科學園區帶給人們冰冷的刻版印象,進而讓欣賞者引起共鳴。台積電亦響應管理局的規劃美意,加入了設置公共藝術的行列,邀請「墨色國際」帶來幾米的作品「I wish I could Make A Wish」,試圖帶給大家與目前不同感受的作品。
文獻回顧
公共藝術
公共可以被定義為供人們生活遮蔽、安全與舒適的空間,而這裡的空間為開放性的場所,是可供大眾親近和使用,並提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及參與的機會,使得人與公共空間的關係更為親密,也為社會大眾帶來不少利益。藝術是具體且有秩序的,包含美學、文學、音樂、舞蹈、表演等,皆屬於藝術的範疇,而這裡的藝術指的是經由藝術家或與大眾之間共同交流與合作完成的作品,必須兼具公共性與藝術性的內涵才可稱為公共藝術。
行政院文建會於2009年時依據各公共藝術的特性、性質、材質等進行了分類與歸納,將公共藝術設置類型分為視覺性、概念性、應用性、參與性、臨時性五種類型,使得現今眾多的公共藝術得以被統整規範,有助於使用者對藝術作品的了解及詮釋。
早期台灣在未推行政策前,公共空間都屬於紀念性與贊助形式的裝置,如蔣公銅像、獅子會鐘塔、各式紀念碑等,且設置目的主要著重在於彰顯事蹟及紀念性,而在政策推行後相關單位都想藉由藝術品的設置讓大眾認識公共藝術,目的主要在於美化環境、軟化空間、教化人心,而現今的公共藝術品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公共藝術品的設置能否與環境充分結合,並提升城市的環境美質,且能否凝聚居民共識,進而發展地方文化和居民的溝通互動都是相當重要的。
情緒體驗
情緒可以被分類為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和後天學習到的「複雜情緒」。基本情緒和原始人類生存息息相關,複雜情緒必須經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能學習到,因此每個人所擁有的複雜情緒數量和對情緒的定義都不盡相同。
Russell及Snodgrass於1987年曾指出,情緒體驗(Emotional experience)乃指個人知覺到自己的情緒片段。而1969年Davitz在社會心理學中認為各種情緒的意義是取決在於我們自身的經驗;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涉及了生理、行為及心理成份之組成。其中在心理的組成方面,是接受了外在刺激產生情感評價,再喚起個人心情,最後個人知覺到自己的情緒片段,然後個人才意識到情緒的產生,這個過程即稱為「情緒體驗」(Emotional experience)。Russell及Pratt於1980年的研究中發現情感之「支配性的」向度在解釋人對環境時不如「喚起的」及「愉悅的」兩個向度重要,「支配性的」應只是屬於認知上的向度,故主張解釋環境情感的各種特性只需要兩個互相獨立的向度,即「喚起的」與「愉悅的」就可以涵蓋所有情感的描述。因此提出兩個向度之情緒結構模式,這也是目前最常被使用的,如 圖四。
圖四、二十八個情緒環圖

公共藝術與情緒體驗之關係
公共藝術的風格及表現形式眾多,當不同類型公共藝術品設置於同個環境時,民眾對其情緒卻有兩極化的感受。國內相關研究中,黃正綱於1998年針對都市大樓前雕塑品空間之實質屬性與美學屬性對情緒體驗影響之研究結果顯示,雕塑品空間中不同的美學屬性,確實會引發觀賞者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雕塑品空間的主題性、機械性和對比性愈強,則能帶給觀賞者愈強的歡愉振奮感受;許雁婷於2012年研究場所中公共藝術的自然度、情緒反應與景觀偏好之關係時,發現民眾對於公共藝術之情緒反應會受到環境自然度的影響而有顯著差異。因此,本文將深入了解園區內員工對於不同公共藝術之情緒感受,並進一步探討園區內公共藝術設置對生活綠園區意象營造之重要性。
計畫方法
統計分析的方法有很多,而因為本問卷之設計本意在於希望能了解各類型公共藝術及環境對台積電同仁所引發的情緒感覺,因此決定採用與情緒研究相關的“情緒體驗”來做為工具,探討哪些公共藝術對台積電南科的員工有最正面的情緒表現,做為在設置台積電南科園區公共藝術時的參考。
研究情緒時,心理學家們常採自陳式的情緒測量法,要當事人主觀地陳述其感覺。而在進行自陳式情緒體驗測量時,較常使用的方法有四種,分別是自省法、聯結法、區別性情緒評量尺度法及情緒狀態的語義差異測量法,其中前二者是較難量化分析的方法,而後二者是較常使用之可量化的情緒測量方法。在問卷設計上可分為開放式問卷與封閉式問卷,開放式問卷類似於問答題,適合用於問卷初期發展與探索性研究。開放式問卷雖可讓受測者自由填寫,但易遇到受測者因受限於文字表達能力而造成填寫困難之情況,且蒐集之資料易過於發散,分析者較難聚焦,亦無法透過統計方法分析數據。考量抽樣樣本數量,並為使受測者填寫方便,本問卷設計之題項為封閉式測量題項,且因本問卷為針對台積電之員工進行抽樣調查,除了性別、年齡層、教育程度外,再加入了所屬單位、工作性質(職級)等問項,以利更準確了解員工對於公共藝術的看法。
問卷製作
情緒量表製作
本問卷主軸為公共藝術的情緒體驗,「情緒體驗」(Emotional experience)為個人知覺到自己的情緒片段,透過量表的協助,可將受測者不易表達出的抽象情緒轉換為可解讀的文字。在景觀與遊憩領域中,常使用Russell及Pratt於1980年提出的「情緒結構模式」測量使用者/遊客對環境的情緒體驗,其主張解釋環境情感的各種特性只需要兩個互相獨立的向度,即「喚起的」與「愉悅的」就可以涵蓋所有情感的描述。故問卷中情緒體驗之問項,則選自Russell及Pratt於1980年提出的「情緒結構模式」之二十個形容詞 表一。包含:興奮的、驚訝的、痛苦的、生氣的、失意的、平靜的、惱怒的、悲傷的、輕鬆的、憂鬱的、自在的、安詳的、愉悅的、疲乏的、高興的、沮喪的、滿意的、喚起的、困倦的、快樂的。對於問項中情緒形容詞的感受程度「極弱─極強烈」採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自「0,表示極弱」至「9,表示極強烈」。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廣泛應用在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的一種測量格式,適合於態度測量或意見的評估(邱皓政,2006)。
作品情緒感受程度 |
極弱 |
普通 |
極強烈 |
|||||||
---|---|---|---|---|---|---|---|---|---|---|
興奮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驚訝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痛苦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生氣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失意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平靜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惱怒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悲傷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輕鬆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憂鬱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自在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安詳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愉悅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疲乏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高興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沮喪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滿意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喚起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睏倦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快樂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參考文獻:Russell & Pratt, 1980 |
抽樣方法
本篇抽樣方法採用便利抽樣法。調查員於平日上班時間針對在廠區內出現之公司員工進行抽樣。首先,調查員向抽樣受測者進行問卷解說,再請其以紙本問卷進行作答,抽樣時間於民國103年7月18日至7月21日,共發出550份問卷,回收477份,有效問卷454份。
資料分析方法
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由於量化研究所蒐集的資料數量均十分龐大,使用描述統計可以簡單明白的將資料整理,並加以描述與解釋。描述統計中,最重要的統計量數是用以描述測量觀察值集中情形的集中量數(measures of central location),以及用以描述這群測量觀察值分散狀況的變異量數(measures of variation)(邱皓政,2006)。本篇所使用之描述統計為集中量數中的平均數(mean)、眾數(mode),以及變異量數中的全距(range)、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t檢定(t-test)
在統計學上,平均數考驗有多種不同的變形,主要的差別在於類別變項的數目與水準數。當只有一個類別變項存在,且該類別變項是只有兩個水準的二分變項時,則適用於t檢定(t-test);但如果類別變項的內容超過兩種水準,則需要用變異數分析(ANOVA)。變異數分析是社會與行為科學最常使用的統計方法之一。當自變項只有一個時,則使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邱皓政,2006)。
結果與分析
受訪者基本屬性資料分析
本研究共發出550份問卷,回收477份,扣除廢卷23份後,得有效問卷454份,有效問卷比例82.5%。在有效問卷454份中,全體受訪者男性佔217人(47.8%),女性佔237人(52.2%),受訪者以女性略多;年齡分佈以21至39歲之間樣本最多(379人),其中以30~39歲(49.1%)為最多,50歲以上之受訪者最少(3.3%);受訪者教育程度以大學、碩博士為多數,佔380人(83.4%);隸屬單位以營運部門299人(65.9%)為最多;工作性質則以工程師283人(62.3%)佔最多,如 表二。
變項 |
內容 |
樣本數 |
百分比 |
變項 |
內容 |
樣本數 |
百分比 |
---|---|---|---|---|---|---|---|
性別 |
男性 |
217 |
47.8% |
單位組織 |
人力資源 |
22 |
4.8% |
女性 |
237 |
52.2% |
財務 |
2 |
0.4% |
||
年齡 |
21~29歲 |
156 |
34.4% |
資訊技術 |
27 |
5.9% |
|
30~39歲 |
223 |
49.1% |
品質暨可靠性 |
21 |
4.6% |
||
40~49歲 |
60 |
13.2% |
資材暨風險管理 |
2 |
0.4% |
||
50歲以上 |
15 |
3.3% |
業務開發 |
4 |
0.9% |
||
工作 |
主管 |
19 |
4.2% |
研究發展 |
50 |
11.0% |
|
工程師 |
283 |
62.3% |
營運 |
299 |
65.9% |
||
管理師 |
19 |
4.2% |
其它 |
27 |
5.9% |
||
秘書 |
35 |
7.7% |
教育程度 |
高中職 |
9 |
2.0% |
|
行政助理 |
26 |
5.7% |
專科 |
59 |
13.0% |
||
DL |
70 |
15.4% |
大學 |
185 |
40.7% |
||
其它 |
2 |
0.4% |
碩博士 |
195 |
42.7% |
||
總樣本數=454 |
其它 |
7 |
1.5% |
作品之情緒體驗分析結果
本研究共挑選五件不同類型之公共藝術作品供受測者作答,分別為 A:迎賓彩帶、B:曦之花、C:星空~等公車、D:秋收、E:諸體轉換。將受測者的情緒體驗數值作平均數分析,由分析數據顯示受測者對於作品C的情緒體驗最為強烈,最強烈的情緒為「快樂的」(6.19)、「愉悅的」(5.80)、「輕鬆的」(5.78)、「高興的」(5.76)、「滿意的」(5.65)等正向情緒體驗;而受測者感受之情緒體驗較弱的作品為作品E,如 圖五。
圖五、五項作品平均數分布圖

基本屬性與情緒體驗分析結果
性別與情緒體驗之變異數分析
以性別(類別尺度)為自變項,情緒體驗(等距尺度)為依變項,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受測者對於不同作品的情緒體驗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在「痛苦的」、「生氣的」、「惱怒的」、「悲傷的」、「憂鬱的」、「疲乏的」、「沮喪的」、「睏倦的」等負面情緒體驗上,五項作品皆有顯著差異,且平均數顯示上述負面情緒在男性體驗的強烈程度上高於女性 表三。
作品情緒量表題項 |
作品A |
作品B |
作品C |
作品D |
作品E |
---|---|---|---|---|---|
1.興奮的 |
性別**(1>2) 教育程度* |
性別**(1>2) |
|||
2.驚訝的 |
性別*(1>2) 單位組織** |
單位組織* |
性別***(1>2) |
||
3.痛苦的 |
性別*(1>2) |
性別***(1>2) |
性別***(1>2) 年齡*(d>a、d>b、d>c) 工作性質-* |
性別***(1>2) 教育程度-*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年齡*(d>c) 教育程度* |
4.生氣的 |
性別*(1>2) |
性別**(1>2) |
性別*** (1>2) 工作性質-* |
性別**(1>2) |
性別**(1>2) 教育程度-* |
5.失意的 |
性別*(1>2) |
性別*(1>2) |
性別***(1>2) |
性別***(1>2) 年齡**(d>a、d>b、d>c)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工作性質-* |
6.平靜的 |
性別***(1>2) |
性別***(1>2) 教育程度-** |
|||
7.惱怒的 |
性別**(1>2) |
性別**(1>2) |
性別***(1>2)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年齡**(d>a、d>b、d>c) |
8.悲傷的 |
性別*(1>2) |
性別**(1>2) 年齡*(d>b、d>c)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工作性質-* |
性別***(1>2) |
性別**(1>2) 工作性質-* |
9.輕鬆的 |
性別*(1>2) |
性別*(1>2) 單位組織** |
性別***(1>2) 單位組織* |
||
10.憂鬱的 |
性別**(1>2) |
性別**(1>2) 年齡* |
性別***(1>2)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年齡* 工作性質-* |
11.自在的 |
年齡*(a>d) 教育程度* 單位組織** |
性別*(1>2) 教育程度* 單位組織** |
單位組織** |
單位組織* |
性別**(1>2) |
12.安詳的 |
單位組織* |
性別**(1>2) 單位組織* |
單位組織* |
性別**(1>2) |
|
13.愉悅的 |
單位組織* |
單位組織* |
年齡* 單位組織**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單位組織* |
|
14.疲乏的 |
性別*(1>2) |
性別*** (1>2) |
性別***(1>2) 年齡* 工作性質* |
性別**(1>2) |
性別**(1>2) |
15.高興的 |
性別*(1>2) |
單位組織* |
單位組織* 工作性質** |
性別**(1>2) |
|
16.沮喪的 |
性別*(1>2) |
性別**(1>2) 年齡*(d>b)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年齡* 工作性質* |
性別***(1>2) |
性別***(1>2) |
17.滿意的 |
工作性質** |
單位組織** |
工作性質* |
性別***(1>2) |
|
18.喚起的 |
單位組織* 工作性質-* |
性別*(1>2) |
性別*(1>2) 年齡*(d>a、d>b、d>c) |
||
19.睏倦的 |
性別**(1>2) |
性別**(1>2) |
性別**(1>2)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工作性質-* |
性別*(1>2) 單位組織* 工作性質-* |
20.快樂的 |
性別*(1>2) |
教育程度* |
性別*(1>2) 年齡*(d>b、d>c) |
||
註1:顯著水準P<0.05*、P<0.01**、P<0.001***。 註2:「-」表示經K-W檢定通過者。 註3:「21~29歲」為a、「30~39歲」為b、「40~49歲」為c、「50歲以上」為d。 註4:「男性」為1、「女性」為2。 |
年齡與情緒體驗之變異數分析
以年齡(類別尺度)為自變項,情緒體驗(等距尺度)為依變項,進行ANOVA檢定,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的受測者在「痛苦的」、「失意的」、「惱怒的」、「悲傷的」、「憂鬱的」、「自在的」、「疲乏的」、「愉悅的」、「疲乏的」、「沮喪的」、「喚起的」、「快樂的」等情緒體驗上有顯著差異,且平均數顯示在作品A的「自在的」感受上,21~29歲的受測者顯著高於50歲以上的受測者;在作品B的「悲傷的」感受上,50歲以上的受測者分別顯著高於30~39歲、40~49歲之受測者,在「沮喪的」感受上,50歲以上的受測者顯著高於40~49歲之受測者;而在作品C「痛苦的」與作品D「失意的」、作品E「惱怒的」及「喚起的」感受上,50歲以上的受測者分別顯著高於其他三組年齡層之受測者,且作品E「痛苦的」感受上,50歲以上的受測者顯著高於40~49歲之受測者,「痛苦的」感受上,50歲以上的受測者分別顯著高於30~39歲、40~49歲之受測者。
教育程度與情緒體驗之變異數分析
以教育程度(類別尺度)為自變項,情緒體驗(等距尺度)為依變項,進行ANOVA檢定,經變異數同質性檢定Levene值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的受測者僅在作品A的「興奮的」與「自在的」、作品B的「自在的」、作品C的「快樂的」、作品E的「痛苦的」有顯著差異,但沒有組內差異。未通過變異數同質性檢定之項目經K-W檢定結果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的受測者在作品D「痛苦的」、作品E「生氣的」、「平靜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
單位組織與情緒體驗之變異數分析
以單位組織(類別尺度)為自變項,情緒體驗(等距尺度)為依變項,進行ANOVA檢定,經變異數同質性檢定Levene值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單位組織的受測者在作品A「驚訝的」、「自在的」、「安詳的」、「愉悅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在作品B「自在的」、「安詳的」、「高興的」、「滿意的」、「喚起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在作品C「驚訝的」、「輕鬆的」、「自在的」、「愉悅的」、「高興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在作品D「自在的」、「安詳的」、「愉悅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在作品E「輕鬆的」、「愉悅的」、「睏倦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但皆沒有組內差異。而未通過變異數同質性檢定之項目經K-W檢定結果顯示,不同單位組織的受測者在作品A「喚起的」、作品C「睏倦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
工作性質與情緒體驗之變異數分析
以工作性質(類別尺度)為自變項,情緒體驗(等距尺度)為依變項,進行ANOVA檢定,經變異數同質性檢定Levene值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工作性質(職級)的受測者在作品A「滿意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作品B「沮喪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作品C「疲乏的」、「高興的」、「沮喪的」、「滿意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作品D「愉快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但皆無組內差異。而未通過變異數同質性檢定之項目經K-W檢定結果顯示,不同工作性質(職級)的受測者在作品B「悲傷的」、「喚起的」,以及作品C「痛苦的」、「生氣的」、「惱怒的」、「悲傷的」、「憂鬱的」、「睏倦的」,作品D「痛苦的」、「失意的」、「惱怒的」、「憂鬱的」、「睏倦的,作品E「失意的」、「悲傷的」、「憂鬱的」、「睏倦的」感受上有顯著差異。
結果
本研究結果得知,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單位組織、工作性質之受測者在不同類型公共藝術品之情緒體驗有顯著差異。其中又以不同性別、年齡之差異更為顯著,受測者中男性比女性在負面情緒感受上更為強烈,而年齡層在50歲以上之受測者,其對作品之情緒體驗感受強度高於30~39歲、40~49歲之受測者。根據顏家芝(2002)在都市地區開放空間之情緒體驗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使用者會造成體驗值的差異,尤其以年齡、職業、居住區域之影響最為明顯。此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年齡在情緒體驗上有顯著差異符合。情緒體驗之感受為人類直覺的、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感知,因著年齡的增長,增廣見聞、增加人生經歷,會逐漸改變、調整看待事情的眼光。有趣的是,史丹佛長壽中心主任的Laura Carstensen和她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個超過十年的追蹤觀察,他們研究這群原始取樣年齡介於18至94歲之間受試者的情緒變化,結果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同一個人會呈現越來越正向的情緒體驗,年長者所擁有的情緒變化似乎更複雜,他們能夠同時接納快樂和悲傷,並且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Carstensen, 2011)。
而受測者對於本次選取之作品類型的情緒體驗,以平均數分析結果顯示,作品C星空~等公車帶給受測者的正向情緒體驗最為強烈,受測者情緒體驗感受較弱之作品為作品E─諸體轉換。由此可知影響觀賞者對於公共藝術品類型之感受,除了作品外在形體的呈現方式(例如:色彩、材質、量體大小、形狀…)與創作之故事性外,若加入趣味性與互動性,可提升觀賞者之正向感受。
結論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逐漸提升對環境品質的要求,除了基本建設外,更開始著重「生活裝飾」,而公共藝術亦成為裝飾環境十分重要的一項元素。拜科技進步之賜,「互動性」已成為許多領域追求的一項,將公共藝術賦予「互動性」,容易引起觀賞者之共鳴,產生認同感,進而拉近人與人、環境及空間、藝術的距離。綜合本研究結果,得知受測者對於新類型(作品C-幾米的星空~等公車)之公共藝術作品,其情緒體驗感受較為強烈,因此新工處期盼透過幾米之作品「I wish I could Make A Wish」來為台南基地帶來不同以往的新氣息。
為呼應「生活綠園區」之概念,新工處和墨色國際合作,以幾米作品《如果我可以許一個願望》為文本,藉由名為阿拉丁的小男孩與神燈巧遇後的故事,講述許願的美好,並鼓勵人們找到實現願望的勇氣。設置之地點為宿舍前方綠地與廠房出入口等處,以下將介紹作品之主題與構想。
作品一 圖六,設置地點位於南科湖濱雅舍戶外。在宿舍前方綠地,小男孩將願望寄託於小樹的成長,用心澆灌,用愛實踐夢想,最終長成開滿愛心樹葉的大樹。穿梭其中的曲線座椅不只提供休憩功能,也增加了空間中流動的互動性。
圖六、作品一模擬視

作品二 圖七,同前項作品皆設置於南科湖濱雅舍戶外。一旁的渠道中綿延佈滿愛心樹葉,展示了實現夢想的甜美成果。神燈貓與大家一起在錯落的天橋上,從不同角度觀賞藝術裝置。人行道上則佇立著神燈貓造型的公車站牌,向來往行經的人們打招呼,注入元氣與祝福。
圖七、作品二設計模擬圖

作品三 圖八,設置於十四廠五期辦公棟西側風雨走廊前。『沒有不勞而獲的秘密,只有實現願望的勇氣。』許願是一個讓自己更接近夢想的儀式,願望為夢想畫下藍圖,夢想因描繪而真實,進而擁有完成的動力。繪本中的角色們群聚在員工出入口前,為經過的每個人許下願望,以許願的美好意念賦予追尋夢想的勇氣。
圖八、作品三模擬視圖

作品四 圖九,設置於十四廠六期工廠西側外牆。車道牆面則將繪本中的圖像輸出於其上,小男孩可愛的跑跳模樣鼓舞著每一天的心情。期待這些繽紛多彩的藝術裝置,能為台積電與南科園區帶來新的亮點,同時陪伴大家一起感受日常的喜怒哀樂,以更富彈性的心靈經營工作與生活,繼續勇往直前地懷抱夢想!
圖九、作品四模擬視圖

設置此一系列之藝術裝置,將繪本中的角色與情境融入在地環境,轉化為吸引行人駐足觀賞之立體裝置,除了呈現作品本身的藝術性,更期望透過充滿童趣的場景傳達故事背後的哲理與關懷,達到療癒放鬆之效果。期待以幾米繪本所傳達的意念為終日辛苦工作的夥伴們打氣,增加放眼未來與繼續懷抱夢想的動力,亦讓新穎的藝術裝置為「生活綠園區」帶來不同以往的新風貌。
參考文獻
- Russell, J. A. & G. Pratt. (1980). A Description of The Affective Qual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38(2), 311-322.
- Carstensen, Turan, Schelbe, Ram, Ersner-Hershfield, Samanez-Larkin, Brooks, & Nesselroade. (2011). Psychology and Aging.
- 顏家芝,2002,都市地區開放空間之情緒體驗及其影響因素,2002第四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成果研討會。
- 羅國瑜,2002,社會心理承載量與情緒體驗關係之研究。
- 黃艾可,2003,探討捷運公共藝術之視覺感知-以台北捷運站為例。
- 葉依菁,2003,從公共藝術形式探討人、作品、環境之互動關係─以台北地區為例。
-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台北市。
- 墨色國際,2014,南科園區新亮點─幾米主題藝術裝置。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