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RD廠區空污混排改善策略與執行成效
Keywords / Local Wet Scrubber3,DRE3,Zeolite wheel,mixed emissions2,Emissions diversion
RD Fab 先進製程研發致使製程不斷變化,2020 new chemical申請數較前幾年上升71%(全年120件),依F12B實驗運轉經驗制訂從源頭、現址式洗滌塔(Local Scrubber)至中央處理設備(Central Scrubber)、VOC沸石轉輪及排放監測之標準策略。透過執行該空污改善方式,F12B廠區空污排放量由2017年開始逐年減量,到2021年底為止,由132噸/年→20噸/年,已減量85%。
AS RD Fab'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improved continuously.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for new chemical in 2020 has increased by 71% compared with previous years (120 for the whole year).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Fab 12B's operational experience, we formulated a standard strategies of air emission from the source to the central scrubber.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ir pollution improvement method, the air pollution discharge of the Fab 12B plant area has been reduced year by year since 2017, and by the end of 2021, it has been reduced by 85% from 132 tons/year to 20 tons/year.
1.前言
1.1 研究動機
半導體產業是台灣重要的產業之一,台積在世界上的高科技產業鏈中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腳色。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民眾對空氣污染的問題也越來越關切,包括早期的白煙、異味問題,到近幾年PM2.5議題。除了達到法定的空污標準外,我們更要秉持著「綠色製造」的精神,往空污零排放的方向努力。
1.2 研究之重要性
隨著先進製程的演進,大量新型化學品原料投入在生產中,大量含有複雜成分的廢棄排放至煙囪,若沒有在設備端定義明確的排放方式,以廠務現有的設備,無法有效的同時對酸性、鹼性及有機氣體做處理。而混排的結果導致廢棄處理不完全,不僅會使工廠周遭產生異味,造成民眾投訴檢舉,損害企業形象,也可能會使外氣空調箱(MAU)吸入,影響無塵室內的空氣品質,造成產品的缺陷,因此空污分流的確實勢在必行。
1.3 研究目的
以12B廠區2017進行的煙囪檢測結果來看,排放量以有機性揮發物(VOC)及氨氣(NH3)為最大宗,分別為59%和27%,來源主要為機台混排以及廢水混排,水污轉空污導致。本文主要探討如何管理混排問題,降低空氣污染量。
2.文獻探討
2.1 酸鹼氣體廢氣處理
要解決空污混排問題,就必須先對工廠空污排放組成做檢測並且分析。以12B廠區煙囪年度檢測為例,2021年非甲烷碳氫總化合物(NMHC)排放量為11.3 噸/年、氨氣排放量為3.3噸/年,約占總排放量之73%。目前台積排放廢氣的系統一共分為四種,分別為酸性氣體排放(SEX)、含氨氣體排放(AEX)、有機氣體排放(VEX)以及一般氣體排放(GEX)。其中,酸性氣體排放占比全廠總排放總量約57%,其次為有機氣體排放與一般氣體排放約各佔18%,而鹼性氣體排放僅占7%,因此排放至酸性排氣中的分流格外重要,比免讓小量污染大量。
因半導體廠房之空氣污染物有低濃度高風量之特性,[1]在酸鹼性氣體處理上多選用濕式洗滌塔(Central Scrubber)。在酸性氣體上如鹽酸(HCL)、硝酸(HNO3)、硫酸(H2SO4)等,透過加入液鹼的方式,如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鈣來達到酸鹼中和的效果,鹼性氣體則使用硫酸(H2SO4)來去除削減。
而洗滌塔的設計原理是可以由[2]W.G. Whitman在1920所提出的雙膜理論(Two-Film Theory)來解釋,該理論以數學公式對液氣兩項之間的質量傳遞行為作出了描述,氣體分子藉由擴散穿過氣相膜再進入液相膜,最終再到液體中,如圖1所示。
圖1:雙膜理論示意圖[3]

在逆流式洗滌塔中(圖2),氣體由下方流入,而吸收液由上方流入,在洗滌塔內接觸後分別由上方和下方流出,對氣體中的污染物而言,過程中應滿足質量守恆,其方程式如下:
圖2:逆流式填充塔質量平衡式意圖[4]

假設通過洗滌塔內流體之莫耳流率不變
由式⑵推導可以得到在洗滌塔內任一位置溶質於液氣兩相之間的莫爾分率。
其中Lm和Gm分別為液相莫耳流率以及氣相莫耳流率,而x和y分別為溶質在液相和在氣相的莫爾分率,xa和xb分別為溶質在液相的出口和入口的莫爾分率,ya和yb分別為溶質在氣相的入口和出口的莫爾分率。
基於雙膜理論的基礎,前人已經發展出許多關於洗滌塔相關的計算公式[5],以填充式洗滌塔為例,以下填充物高度以及去除效率之間關係可以由以下的公式得到 :
其中y1和y2分別為溶質在氣相中於洗滌塔入口和出口的濃度,單位為ppmv ; ac為填充物比表面積,單位為m2/m3 ; hT為填充物之高度,其單位為m ; Gmol為單位面積氣流的莫耳流率,單位為 ; kG為氣相之質傳係數。
針對光電以及半導體產業適用之洗滌塔,白曛綾提出了根據式⑷提出經驗式⑺,透過洗滌塔的操作參數推算出洗滌塔的填充物高度計算方式如下:
其中m亨利係數,表示溶質之水溶性,若m越小,表示越不容易以洗滌的方式去除污染物,C、D、E則表示各種洗滌塔操作參數根據經驗公式推得的參數,由式⑺可得知,洗滌塔的去除效率和滯留時間、洗滌液pH值、溶質解離程度、液氣比、洗滌液水質等等參數成正比。(表1)
污染物 / 物種 | HF | HCl | HNO2 | HNO3 | NH3 | IPA |
---|---|---|---|---|---|---|
亨利常數![]() |
1.85 | 727 | 50 | 21000 | 62 | 6.49 |
2.2 有機氣體廢氣處理
有機氣體的處理方式非常多種(圖3),如轉輪吸附、生物濾床、活性炭吸附以及冷凝回收等等方法,以半導體廠房為例,有機廢氣有著低濃度(<300ppm)及高風量(50000-100000m3/h)的特性,所以選擇轉輪吸附是較為適合的處理方式。
圖3:揮發性有機廢氣處理之相對費用及適用方法[6]

而轉輪的材質為沸石,沸石最早可追溯到瑞典的礦冶家Cronstedt在1976年在天然矽酸鹽類的礦石中發現(Colella and Gualtieri, 2007),沸石為多孔性的物質,因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可以作為吸附有機物的材料。吸附是一種複雜的介面化學現象,其機制主要可以區分為物理吸附(physical adsorption)和化學吸附(chemisorption)兩類,而物理吸附作用是由分子間的凡德瓦爾力(van der Waals force)造成,吸附質(adsorbate)僅停留在吸附劑(adsorbent)的表面上,並未進入吸附劑之晶格內,受到壓力降低或是溫度升高時,吸附質分子因此獲得能量後,能夠破壞吸附劑和吸附質分子之間吸附的平衡狀態,所以物理吸附是一種可逆現象。
對半導體廠房而言,製成氣體主要成分包括丙酮、異丙醇等,而沸石對這類的有機氣體擁有著相當良好的去除效率,以台積電為例,使用沸石轉輪處理有機氣體,均可以達到95%以上的去除效率,可以滿足法規的需求。台積電廠內所使用的有機氣體處理設備主要由沸石濃縮轉輪、焚化爐、二次風車、脫附風車所組成,流程圖如圖4所示,有機廢氣經過吸附、脫附之後,再進行三次熱交換升溫後,最後加溫至約700℃後焚燒再排放至煙囪。
圖4:揮發性有機廢氣處理之相對費用及適用方法[7]

2.3 園區周界污染物
以12B廠區歷年煙囪全檢結果來看,煙囪排放量以NMHC為最大宗,其次為氨氣,最後酸類主要以硫酸、硝酸和鹽酸為主要排放酸類。
除了廠區內每年的煙囪檢測,在廠區外也已經有需多學者和機構針對園區周界的空氣進行量測,以張豐堂[8]所使用GC/FID、GC/ECD和FTIR三種量測結果為例,顯示園區周界之VOCs污染物主要為IPA、Acetone、BETX、PGMEA和Cyclopentance,濃度約為10~102ppbv。
3.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煙囪混排的問題,將機台使用的化學品產生的廢氣排放至正確的排放管道,若是有酸、鹼和有機氣體混排的排放管道,我們則需要建立一個如何解決混排問題和決定排放規則的管理方法,來使空污排放標準化。
3.1 建置污染物量測機制
在偌大的半導體工廠中,有無數的製程氣體排放管道,要釐清參考業界和環保署所使用的量測儀器,及以廠內現有的資源來做考慮,以NMHC為例,可以利用氣體層析火焰離子偵測器(GC-FID)對屋頂上的煙囪管道進行量測,找出NMHC濃度較高的立管之後,再接著往上游端使用揮發性有機物微型氣相分析儀(MiTAP)和氣體層析光離子偵測儀(GC-PID)來對無塵室內的風管來量測,並且找出NMHC的來源。氨氣的量測,在儀器上可以使用API氣體分析儀來量測,但考量到其體積龐大的缺點,以TLD-1來進行量測會是一個較有效率的方式,能使採樣人員快速確立目標。(表2)
儀器種類 | 分析原理 | 分析項目 |
---|---|---|
離子層析儀(IC) |
流動相對固定相中的離子進行洗脫,離子中不同的物質會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動,最終達到分離的效果,當移動相通過偵測器時,便可進行定性及定量的分析。 | 酸鹼離子 |
氣體層析火焰離子偵測器 (GC-FID) |
利用層析管分離有機化合物後再以火焰離子偵測器測定強度後轉換為濃度。 | 有機化合物 |
氣體層析質譜儀 (GC-MS) |
利用層析管分離有機化合物後被下游的質譜分析器捕捉,使離子化、加速、偏向後最終分別測定離子化碎片,依據質荷比(質量/電荷比值)進行篩選偵測,將這些分布情況與各種離子的相對強度作圖,即為質譜圖並換算濃度。 | 有機化合物 |
電感耦合電漿體質譜儀 (ICP-MS) |
利用氬電漿所產生的高能量讓樣品同時進行乾燥、原子化及離子化,搭配惰性氣體碰撞系統及配有氧氣、氨氣與甲烷的氣體反應系統去除基質干擾,再經由四極柱進行質量分析。 | 金屬 |
不透光率儀 (Opacity) |
人射光線經過介質而衰減之百分率。 | 白煙 |
氣體層析光離子偵測儀 (GC-PID) |
利用層析管分析有機化合物後再利用惰性氣體真空放電現象所產生的紫外線(VUV),使待測氣體分子發生電離,並通過測量離子化後的氣體所產生的電流強度,從而得到待測氣體濃度。 | 異丙醇/丙酮 |
揮發性有機物微型氣相 分析儀 (MiTAP) |
利用高濃縮採樣系統、微型氣相層析模組、陣列式感測器從而得到待測氣體濃度。 | 異丙醇/丙酮 |
F2(氟氣)Sensor | 電化學傳感器通過與被測氣體發生反應並產生與氣體濃度成正比的電子訊號。 | F2(氟氣) |
總碳氫化合物 / 甲烷 / 非甲烷 氣體分析儀 (THC Analyzer) |
FID(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以火焰離子偵測器測定強度後以甲烷為計算基準轉換為濃度。 | 有機化合物 |
氮氣化物分析儀 (NOX Analyzer) |
根據化學發光法作為設計原理與被測氣體發生反應並產生與氣體濃度成正比的電子訊號。 | 氮氣化物 |
硫氧化物分析儀 (SO2 Analyzer) |
根據紫外光螢光法作為設計原理與被測氣體發生反應並產生與氣體濃度成正比的電子訊號。 | 硫氧化物 |
API氣體分析儀 | 氣體分析儀以化學發光法量測空氣中NH3氣體濃度,並配備一台外部熱轉換器與之結合,以先進的處理技術,提供精準且穩定的低濃度量測。 | 氨氣 |
衝擊瓶 (Impingers) |
將空氣傳播的化學物收集到液體介質中。 使用衝擊瓶採樣時,使已知體積的空氣經由含有指定液體的衝擊瓶,使定量的空氣起泡,液體會與相關的化學物起化學反應或溶解作用 | 酸鹼離子 |
3.2 污染源目標確認
混排現象主要發生在濕式蝕刻製程(Bench),該製程會在同一腔體內使用酸、鹼和有機化學品來對晶圓進行加工,其排放流程如圖5所示,氣體經由雖有設置分流設備(Switch box)來對製程氣體分別排放,但因分流效果不佳問題,以及洗滌塔無法有效去除IPA等問題,使該製程污染物無法有效去除。
圖5:酸槽機台尾氣處理流程

而廢水區桶槽也有相似的問題,因原廢水桶槽抽氣僅簡單的區分為酸性排氣或是鹼性排氣兩種而已,但因為廢水的蒐集相當複雜,各種機台腔體內所排出的廢水,其中含有相當複雜的化學品,例如硫酸、氨氣、異丙醇和丙酮等等,而這些污染物在匯集到廢水桶槽後,若無法有效的進行處理,除了造成混排問題,亦可能產生酸鹼鹽類,導致煙囪排放白煙,使民眾觀感不佳,所以廢水區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物處理方式顯得格外重要。
3.3 定義排放分類準則
最理想的狀況是從源頭機台進行分流管理,而由對機台出口風管檢測結果來看分流效果實際上是有限的。較為可行的做法是如何在混排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分批處理。
以下(圖6)簡單將空污的排放分為下列三種,最為複雜的是酸、鹼和有機氣體混和排放,酸鹼混排次之,最單純的為酸氣排放。由表1可知,洗滌塔對於VOC的處理效率較差,所以我們將有含有機氣體的混排廢氣排放至有機氣體排放,雖然沸石轉輪可以吸附空氣污染物,但是酸性氣體卻會對轉輪侵蝕,造成轉輪吸附效果變差,而氨氣不會,所以我們在進入沸石轉輪吸附之前,進行現址式洗滌塔加液鹼水洗,將酸性氣體去除。而後文我們將針對轉輪對氨氣的去除效率作探討,以驗證此方法之可行性。
圖6:酸槽機台尾氣處理流程

而酸鹼氣體的排放,我們也能利用類似的方法,在進入中央式洗滌塔之前,對製程尾氣進行加藥水洗去酸,再排放至鹼性中央式洗滌塔中。而純酸性排氣,我們也將製程氣體先導入現址式洗滌塔加液鹼水洗,再排放至酸性中央式洗滌塔,一共經過兩道加藥水洗,能夠有效的去除高濃度酸性氣體。
下一章節中,我們將依照此準則進行混排問體改善,並且比較改善前後結果,驗證其改善效率。
4.結果與分析
4.1 沸石轉輪對混排氣體去除效率驗證
對於氨氣經過沸石轉輪效率非常重要,若轉輪無法有效去除氨氣,高濃度的氨氣將由有機排放管道排放至大氣中,恐造成違法問題。
因工廠內有許多製程的廢氣皆有排放至有機排氣管道內,我們選擇源頭較為靠近酸槽機台的VOC處理設備,使用衝擊瓶(Impinger)測量轉輪入口和出口之陰陽離子濃度,量測結果如表3。酸根離子,如氟離子、氯離子、亞硝酸根、硝酸根、磷酸根和硫酸根等等,入口濃度皆低於10ppbv,可以得知混排尾氣在經過現址式洗滌塔加液鹼水洗後,酸性氣體大部分已被去除,不會對轉輪產生侵蝕現象。
至於銨根離子在進入轉輪之前濃度約為6000ppbv,但進入轉輪進行吸附作用後,在出口量測的濃度僅剩下67ppbv,去除率可以達到95%以上,由檢測結果可知,我們的混排管理方式是能有效處理不同種類的空氣污染物。
入口濃度 (ppbv) | 出口濃度 (ppbv) | |
---|---|---|
氟離子 | N.D | N.D |
氯離子 | 4.57 | 1.03 |
亞硝酸根離子 | 1.84 | 1.57 |
硝酸根離子 | 0.964 | N.D |
磷酸根離子 | N.D | N.D |
硫酸根離子 | 4.21 | 3.8 |
銨離子 | 5950 | 67.5 |
4.2 鹼排中「異丙醇」排放問題
❶案例描述:
某廠區於2017年7月進行空污自檢時,量測結果發現鹼性排氣煙囪檢測到高達34ppm的非甲烷碳氫化合物,後續利用MiTAP儀器檢測,發現有機污染物組成以異丙醇為主要成分,故找出異丙醇來源及去除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❷污染物來源:
排查上游管道來源,發現是LAM EOS PS(polymer stripping)機台,製程過程中,會在同一腔體內使用鹼性及有機性化學品,在機台端量測結果,異丙醇濃度可高達800ppm,並且排放至鹼性排氣管道內,推測是末端煙囪測到高濃度異丙醇的原因之一。
❸處理方案:
雖然異丙醇易溶於水,但半導體有機排氣有著低濃度高風量的特性,洗滌塔設計的滯留時間約只有0.8秒,導致異丙醇去除效率不佳。
後續與設備工程師合作確認機台端排放廢氣組合,結果發現無無機酸污染物被排放至管道中,沒有對於轉輪造成損害的疑慮。套用上文所敘述的混排管理方式,將管道改至有機性廢氣排放管道進入沸石轉輪和燃燒爐處理設備,此方法不但能去除鹼性污染物,同時也能改善排放至鹼性排氣管道中無法處理異丙醇之問題,使氨氣和有機氣體去除率達到95%以上。
4.3 酸排中「異丙醇」及「氨」排放問題
❶案例描述:
2009年F12P4工程師發現風管之風門處有結晶狀況,懷疑是酸鹼混和產生的鹽類,清查管道污染物發現氨氣濃度高達150ppm;2015年12P5亦發現因酸鹼混排產生的酸鹼鹽類造成煙囪有白煙現象;2016年F12P7酸性排氣煙囪中,被檢測出異丙醇高達5ppm。
❷污染物來源:
以上案例經排查上游來源機台後,源頭均指向同一製程。酸槽機台DNS SU-3X00系列機台因在腔體內使用多種化學品,如氫氟酸、硫酸、氨氣和異丙醇等等,機台本身原本也有因應多種類污染物分流的機制,在切換不同污染物時,會利用Switch box進行切換分別抽氣,但檢測結果可以得知此方法的分流效果有限。
❸處理方案:
參照圖7的排放準則,在酸槽機台後方安裝了水洗現址式洗滌塔DAS Salix,在水洗加藥的選擇上我們的選擇是加液鹼除酸,免除掉加硫酸除鹼,造成煙囪硫酸檢測量上升的風險。之後在進入沸石轉輪去處理剩餘的污染物。
圖7:酸槽機台混排處理方式

4.4 F12B改善成果
執行上述改善方式,並且套用此模式至其他有著類似問題的情況,例如廢水廠等繼續改善。除此之外,2022年透過設備擴充和變更操作許可等方式,使單一空污處理設備單位時間內處理空氣變少,處理效率提高,F12B廠區空污排放量已由2017年開始逐年減量,到2022年底為止,由132噸/年→19.2噸/年(如圖8),已減量85%。
圖8:12B廠區煙囪歷年排放柱狀圖

5.結論
空污的問題若是未得到適當的處置,不僅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不良的空氣品質,也會讓民眾的健康受到危害,且會對企業的形象有非常不好的影響,除此之外,不良的空氣品質被導入回無塵室,也會降低產品的良率。
經過廠務同仁數年的努力將混排問題一一改善,能夠證明空氣污染若是能妥善處置,大部分是能去除的,且亦能證明要做好空污減量,混排問題的解決是不可避免的。空污的減量並不是一蹴可及,需要在發現問題後,追溯原因,並且提出改善方法,需要扎扎實實、一步一步的邁進,才會有豐碩的成果。現在廠內持續針對煙囪有許多監控及檢驗,更有助於我們發現問題,未來改善的重心除了將既有的目標酸性、鹼性和有機氣體減量,PM2.5和氮氧化物(NOx)的減量才正要開始,且有相當大努力的空間,期許在公司發展的同時,廠務不僅要維持設備的穩定運轉,也要持續向零排放的目標前進,真真正正的做到綠色製造的目標。
參考文獻
- 鄭宗岳, 林鴻祥「空氣污染防制理論及設計(第六版)」。
- W.G. WhitmanThe“Two-Film Theory of Gas Absorptio論文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ombustion Methods on NOx Emissions from Co-combustion of Various Tannery Wastes”.,1920.
- 黃宗銘「某TFT-LCD廠濕蝕刻機台酸性製程排氣的白煙去除研究」,交通大學,2006年。
- 「甲級空氣污染防治專責人員教材」,氣狀污染物控制設備,2001年6月修訂版。
- 簡弘民、吳信賢、黃俊超,無機酸減廢氣高校洗滌技術,第2版,工研院環安中心環境奈米技術研究室,2005年7月。
- 周明顯,「揮發性有機物及臭味控制技術」,環保資訊月刊第54期,2002年10月。
-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VOC處理系統教育訓練」,2013年3月。
- 張豐堂「沸石濃縮轉輪焚化技術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法」,清華大學。
留言(0)